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農機合作社引領牡丹江長勝村農民提前進小康
2006-06-19 14:54:15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增偉 劉加勇 林曉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黑龍江頻道6月19日電 今年六月中旬,黑龍江省海林市山市鎮長勝村的土地格外平整,莊稼苗也顯得茁壯而油黑發綠,同時比起十裡八鄉的莊稼苗高出近十公分。山市鎮黨委副書記吳子順指著這片希望的田野說:『去年,該村人均收入達到5600元,比加入農機合作社的兩年前提高了2000元,是農機合作社使這個村的農民提前過上小康生活。』

  需要——誕生了農機合作社

  長勝村有農戶374戶,其平坦的土地適合大型農機具連片耕種。可是自從聯產承包後,大型農機具在這裡『行蹤難覓』,取而代之的一家一戶的『四輪』、『手扶』等小型農機。而且,"一塊地、八樣種"。夏季的農村,玉米、黃豆、豆角……套種的『花花田』隨處可見。由於播種的隨意,品種的雜蕪,技術的不規范,產量低,品質差、難已賣出好價錢。近幾年來,隨著農農機的需求激增,鏈軌等中型農機也漸漸走入農戶家中。但動輒幾十萬價格,卻讓聯合收割機等大型農機成為農民眼中望塵莫及的『奢侈品』。

  2004年,海林市山市鎮長勝村自發組織成立農機合作社。在沒有國家一分錢投入,而且連續遭遇天災的情況下,農民收入仍然『芝麻開花——節節高』。

  入社農民嘗到了『甜頭』

  長勝村以人均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了自己投入、自主經營的農機合作社,它像一只無形的大手把『散』了二十多年的374戶農民再次擰到了『一根繩』上。

  合作社成立後,以股份制形式打破了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實行統一整地、統一購進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統一耕種、統一田間管理。在農田作業時,發揮大機械的優勢,整地時全部進行深松、深翻、整平耙細,建立土壤地下水庫;春播時利用大型精播機,抓住農時,搶在『腰窩』上,統一耕種。

  34歲的王文成,自從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承包了5?地,每到春播秋種時,總得外僱七、八個勞力纔能忙開地裡的活。一年忙到頭,也就解決個溫飽。自從村裡有了農機合作社後,從春天的購種到秋後的收割,都由農機合作社負責,王文成再也不用自己操心了。村委會委員高玉景掐著手指給記者介紹:農機合作社帶給農民的好處太多了。實行統一耕種,比往年農戶個人耕種平均每畝可節省40元;通過統一田間管理,由往常的人工鋤草改為機械噴施農藥,每畝地可節省10元,采取科學管理,規模化經營,糧食產量提高了20%左右。全村人均收入每年提高1000多元,農機合作社讓農民嘗到了甜頭。

  目前,合作社已吸納農機戶147戶,擁有大、中、小型農機具140臺(套),總資產150多萬元,擁有農機操作人員130名。

  二次創收奔小康

  統一耕作使合作社農戶裡2/3以上的農民從土地中解來,從畜牧業養殖等三產的發展或進城打工,實現了二次創收。

  長勝村50歲的秦思平有妻子和兩個兒子一閨女加兒媳,他家四個兒女外出打工,由於有了農機合作社,種田的心就一點也不用他們操了,常年在外,這幾年每年秋後都掙回四萬多元。他們老兩口,把這35畝地從耕地到播種,從收獲到賣糧加起來還用不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在農閑時間,他們老兩口子把門一鎖就又到鄰近的村莊務農插秧或打打小工的,一年下來也輕松地就掙個兩三千元。他們一家一年就掙回六七萬元。如今,他們的兩個兒子都有了新房,每年掙的錢都有剩餘,老秦感慨地說,農機合作社為他們騰出更多的時間來掙錢,纔使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富餘。

  山市鎮黨委副書記吳子順掐指算了一下,長勝村常年在在外打工的257人,幾乎每戶都有,加上本地外出打缺工和就地轉移從事養殖的佔據一半以上。今年年5月,當其他的村正農忙的時候,大窪屯的幾十名閑人卻都到別的鄉鎮和山市奶牛廠打上了短工,整地的整地、插秧的插秧,每天全村都能收入五六千元。吳子順說:『光是在臨近的新安鎮幫人種地的村民,在短短10來天內,就掙了15萬元!

  近年來,村黨支部立足本村資源和優勢,引導和鼓勵村民發展畜牧業,在資金、用地審批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的政策。但過去,由於村民忙活自己的責任田,無暇顧及這些。而現在不同了,用村黨支部書記黃一山的話說:『引導村民搞多種經營,實現勞動力轉移,從來沒像2006年貫徹的這麼好、這麼徹底、這麼順勢。』目前全村建標准化肉牛捨26棟,肉牛存欄1270頭,新建標准化奶牛小區1200平方米,可飼養奶牛200頭。母豬存欄730頭,成為遠近聞名的母豬專業村,生豬飼養量1940頭。羊存欄3900只。2004年全村畜牧業收入145萬元,佔農業收入的36%。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