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0日電 這是一屆繼往開來的盛會。
剛剛過去的5天,與世界相約的哈爾濱,在中國『俄羅斯年』的大背景下,用全新的理念和成熟的思維,掀開了對俄戰略合作的新篇章。從商品買賣向產業合作昇級、從經貿往來向文化交流昇級、從俄客商『流過去』變為『留下來』,哈洽會的三大跨越,使中俄兩國有了對話的新環境、新氣氛。哈洽會的成熟,標志著哈爾濱對俄合作進入一個新裡程。
跨越之一:
由商品買賣向產業合作昇級
把中俄雙方優質產品擺上展臺,17年來,一直是哈洽會的一項重要功能。從最初『3個暖水瓶換一臺冰箱,一臺計算機換10噸矽鋼片』的易貨貿易,到兩國大批商品實現進出口。哈洽會,責無旁貸地推動著兩國經貿合作的發展。
經過17年的磨合與超越,第17屆哈洽會上,俄羅斯將優勢產業擺上了展臺———俄羅斯赤塔州及阿金斯克·布裡亞特自治區攜帶著卡杜金稀有金屬礦、高列夫斯克鋁鉀礦等14個礦產開發項目、7個農業開發項目來哈洽會上推介;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將其極具潛力的漁業資源擺上『哈洽』展臺……
優勢資源等待著雄厚的開發資金、先進的工藝設備和專業技術人纔合理開發,中俄雙方產業合作的願望在第17屆哈洽會上迸發———中俄木材深加工合作洽談會上,俄羅斯為開發其林業產業提供優惠政策,在我國尋找合作伙伴;中俄雙邊企業家理事會上,雙方就一些林業、農業項目開發進行探討;第四屆中俄區域合作與發展國際論壇上,中俄專家就雙方汽車制造等工業領域合作的方式與前景進行討論……
由促進商品買賣到促進產業合作,第17屆哈洽會,這一大步邁得不同尋常。參加哈洽會的一些經濟專家說,哈爾濱與俄羅斯開展產業合作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在中俄兩國良好的政治基礎和外交環境下,在經濟互補的內在動力驅使下,兩國有開展產業合作的強烈願望。俄羅斯林業、農業、漁業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隨著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些資源等待著進一步開發。俄羅斯的資源優勢加上哈爾濱的地緣優勢,再依托哈爾濱及哈爾濱輻射到的國內其他地區的資源加工業基礎,發展中俄各種產業合作前景壯美。但將這些合作的優勢和願望轉化為實際成果,需要中間環節。哈洽會,適時地、效果顯著地為兩國產業合作搭建了平臺。
通過第17屆哈洽會平臺,我國企業簽訂了收購遠東地區最大的哈巴木興林業公司的協議,簽訂了在俄羅斯薩哈林州開發漁業、煤炭、石油、礦產等資源的項目……更為重要的是,哈洽會的一系列論壇,為雙方產業合作找到方向;哈洽會的一系列推介會,使致力於產業合作的兩國企業家們相識,並找到合作的項目……
哈洽會,開啟了兩國產業合作更燦爛的未來。
跨越之二:
由經貿往來向文化交流昇級
文化的浸潤與溝通,使本屆哈洽會從『平鏡』變成『多棱鏡』。
這面『多棱鏡』折射出來的,已不僅僅是前幾屆哈洽會單純的經濟成分,還多了許多文化元素。
13日至18日,哈洽會上經貿與文化進行了多場『合唱』:中俄世代友好合作青年論壇、中俄區域合作與發展國際論壇、中俄邊境地區運輸合作研討會、哈洽會俄韓朝國際女籃邀請賽、俄羅斯花樣滑冰表演……隨著一個個語鋒往來、腦力激蕩的中俄國際化論壇,及一項項角力逐強、一展競技之美的中俄體育賽事不斷跟進,哈洽會已從單純的經貿往來向經濟與文化良好契合轉型,這是哈洽會日趨成熟的表現。
不可否認,經濟也包含文化元素。參加哈洽會的客商們要了解俄羅斯,就不能不走近俄羅斯文化。而同樣,客商們想真正理解中國,也必須解讀、親近中國的文化。可以說,無論是戰略協作伙伴,還是『世代友好』,中俄兩個大國的交流合作,離不開彼此文化的浸潤溝通,這是產業化的必然趨勢。
『中國要加強「文化出口」』,出席第三屆哈洽會華商高峰會議的鳳凰衛視控股集團主席兼執行總裁劉長樂對於『經濟與文化的關系』有著深刻見解:經濟熱浪給中華傳統文化復蘇帶來了活躍空間,我們在打造東北亞經濟圈的同時,文化產業也要同步跟進,尤其是中華文化產業。
因為歷史的因緣,許多中國人都對俄羅斯這塊土地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對於俄羅斯文化是肅然起敬地凝視著的。在將近一個世紀的風雲變幻中,這種凝視穿越了紅旗漫卷的革命、壯懷激烈的建設和波瀾起伏的巨變。但在某種程度上,這似乎只是一種凝視,還不到真正的對話和交流。
參加第四屆中俄區域合作與發展國際論壇的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董曉陽對此頗有感慨。他說,隨著中俄兩國關系的日益密切,近幾年成為中俄歷史上交往最頻繁、最廣泛的時期之一,文化交流也隨之活躍,但相對於兩國人民的熱望,相對於兩國政府的預期,還有很大空間。
有資料顯示:在俄羅斯,盡管近10年來中國作為一個國家的總體形象在當地民眾眼中越來越好,但大多數俄羅斯人對今日中國的現狀認識有限,而中國人對俄羅斯文化的了解也大都還停留在過去。更多的俄羅斯人也只是通過自由市場認識中國商品和中國商人,對今天的中國文化知之甚少。
哈洽會恰恰給了相互凝視、相互景仰又渴望相互了解的兩個民族一個近距離接觸、了解的機會。正如董曉陽所說,在這個『中俄關系歷史上的最好時期』,中俄兩國已經有了對話的新環境、新氣氛。正在中國舉行的『俄羅斯年』,已從商貿、科教、文化等各個領域開始全面展現俄羅斯文化的面貌,而即將在俄羅斯舉辦的『中國年』,讓俄羅斯觀眾看到的將遠不止『中國功夫』。
黑龍江省學術界已有一個良好的展望:在新世紀裡,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浪潮中,黑龍江省從事俄語學的教師面臨著一個新的任務,這就是如何培養我們的學生,培養諳熟俄羅斯歷史、經濟政治和風俗的『俄國學』專家。這些青年專家,將對推動中俄世代友好起到助力作用。
跨越三:
從『流過去』到『留下來』
在本屆哈洽會的簽約單上,細細密密地記錄了中俄合作的新成果。
俄彼德爾漢博克明財團在賓西對俄出口加工基地建設鈦加工項目,項目計劃總投資額6億美元;俄羅斯滕達木業有限公司在賓西對俄出口加工基地投資建設木制品半成品加工項目,項目計劃總投資額6.12億元……較之往屆,俄羅斯『越過』哈爾濱與國內城市簽訂的合作項目少了,瞄准俄羅斯市場的國內資本『留』在哈爾濱對俄出口加工園區的越來越多了。
從『流過去』到『留下來』,轉變的背後是人們難以想象的艱辛。
曾幾何時,借助哈洽會平臺,俄羅斯采購商與國內南方城市生產廠家直接『面對面』,合作機會一次次從有著地緣、親緣、歷史淵源優勢的哈爾濱人門前『流』過。從喧囂走向平淡的中俄民貿市場消失後,大量的俄羅斯采購商從我們頭頂飛去飛來,把大把大把的采購單留在了沈陽、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香港;哈市面向全國構建對俄直銷大通道,南方人頻頻借『道』挺進俄羅斯……
在為全國構建對俄通道的同時,哈爾濱人也在思考該如何發揮自己的對俄合作優勢。
2005年,全省實施對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昇級號角吹響,一個全新的思路漸漸清晰———建立對俄出口生產加工基地,構建和完善對俄經貿大通道,構建多層次、寬領域對俄經濟技術合作體系,吸引大企業和名牌產品進入俄羅斯市場,到2010年使對俄進出口貿易額由目前的1億多美元提昇到10億美元以上,把哈爾濱建設成全國對俄出口重要生產基地、對俄進出口貿易大通道,從根本上確立哈爾濱對俄進出口貿易中心城市地位。
很快,哈爾濱開發區對俄合作產業園投入使用,東北亞經貿科技合作區引來『港資集群』,香坊工業新區借腦完成國際化規劃,賓西對俄經貿加工區引來一筆筆大投資……對俄基地建設你追我趕,對俄項目招商各出奇招,現在,哈爾濱對俄合作基地引資效應開始逐步顯現。
如今,置身哈洽會展館內外,翻開一份份簽約合同,記者欣喜地發現,曾經危機的『橋頭堡』再次顯現出強大的競爭優勢。
多年致力於對俄經濟研究的市社科院東北亞研究所副所長夏煥新認為,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地球村』的出現,哈爾濱與俄羅斯經濟間的區位優勢、親緣優勢的作用將愈來愈減弱,真正能起作用的是市場優勢、產品優勢。
本屆哈洽會的推陳出新之舉,恰恰是對『打造市場優勢,突出產品優勢』的精心謀劃:設立美居國際燈飾城分會場,牽引中國燈飾銷售基地自南方的廣東向北方的黑龍江遷移了4000公裡;設立紅旗家具城分會場,將這個年成交千萬美元的俄羅斯客商分散采購地直接『拉』進哈洽會大平臺。
『哈爾濱搭建的中俄合作平臺很精彩!』俄羅斯一個遠東城市的市長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這樣稱贊。
哈洽會,在艱難的自我超越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哈爾濱,借哈洽會之力在對俄合作中顯現出越來越強勢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