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女真人第一個定居遺址到底在哪裡?海古寨之謎有待揭開
2006-06-20 14:50:23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譚立順 張金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0日電 沒有海溝河的養育,就沒有金上京的輝煌,就沒有女真人入主中原的顯赫。然而,女真人第一個定居的遺址到底在哪裡,考古專家眾說紛紜。

  史書記載,女真人四世祖綏可帶領部族從原先的牡丹江流域遷徙到了金上京會寧府附近的海古寨,但是很久以來,考古工作者和學者都沒能發現綏可居住地的遺址,也就是說,大家都知道海古寨肯定是在阿城境內的海溝河畔,但她始終沒能讓世人一睹風采。

  直到兩年前,阿城市料甸鄉的民族宗教事務助理關志坤從西華村新立屯一個老人口中了解到了一個叫『南土城子』的地方,經過他和阿城市滿族聯誼會的那海州聯系、踏查,最終確認了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海古寨,也就是女真人四世祖綏可帶領族人抵達的第一個定居的地方。在這裡,女真人開始了農耕,開始了冶鐵,住進了納葛裡(女真語,房屋、村莊之意)……

  很快,女真人開始興盛。近百年的發展之後,阿骨達在海古寨僅幾十公裡遠的阿什河畔建立了北方政權——大金國,之後形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又一次的南北對峙。

  尋訪南土城子

  一個雨後的中午,踏訪二團記者來到了被稱為金源之源的料甸鄉。在關志坤的陪同下,踏訪團趕往海古寨遺址。

  村級公路都是土路,雨後的路面十分濕滑,而且到處都是泥濘,走了近5公裡,前面出現一座小橋,橋下是一條僅有五六米寬的河流,河面距地面3米多,兩側的河岸已經被滾滾而去的河水衝刷得千壑百孔。關志坤告訴記者,這條河就是海溝河。

  再前行近1公裡,出現了一個屯,這個屯的面積不大,有大約百餘個民房,都是紅磚瓦房,和其他農村的住房別無二樣。關志坤告訴記者,這個屯是西華村新立屯,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遷來屯墾的京旗二十四屯之一的正白旗屯的耳屯,海古寨遺址就在新立屯外的農田裡。

  出屯不到500米,就見到了路旁有一個深坑,坑的兩側長著兩片楊樹林,坑的周圍是成片的農田,既有旱田也有水田。站在農田旁放眼望去,旱田遠處有一段連續的隆起地帶,長約數百米。關志坤介紹說,所見到的旱田就是海古寨遺址,遠處看到的隆起地帶就是當年海古寨的城牆,原先的城牆是用土夯成的,所以經歷了很長時間後,城牆已經變成了土包,也就是現在見到的農田中隆起的地方。

  關志坤說,根據現在隆起土包的寬度斷定,當時的城牆大約有兩三米寬。東側城牆下是海古水(即今海溝河,現河道已改),西側城牆下是引海古水形成的護城河,南側城牆外是廣袤的平原,北側是城門(也就是我們所站的田頭),整個城寨佔地面積大約1萬平方米。女真人從牡丹江流域翻越張廣纔嶺後抵達海古水畔時,還只是一個小部落,人口不是很多,所以他們的城寨也就只有這樣的一個規模。

  河畔尋海古寨

  海溝河是阿什河的一條支流,由東南向西北方向貫穿整個阿城市料甸鄉。

  今天我們見到的海溝河畔都是一馬平川的農田,如何就知道這個古城寨遺址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海古寨呢?這個說法,是否也得到了專業考古人士的認同呢?

  關志坤是料甸鄉唯一一個會說滿語、讀得懂滿文書籍的人,對於女真族和滿族歷史文化非常關注,平時就非常注意搜集有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傳說故事,經常到先祖留下的遺址遺跡去踏訪。2004年,他到幫扶的西華村新立屯工作時,一位老人告訴他去南土城子看看,『那可是有名的地方,相傳是金兀術出生的地方。』關志坤馬上意識到,這會不會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海古寨呢?因為史書上有記載,金兀術就是出生在海古水旁。

  關志坤在老人的帶領下,來到了這個被當地人稱為南土城子的地方,聽著老人的講述,對照歷史文獻,他斷定南土城子就應該是歷史記載的海古寨。他還聯系了對近代歷史文化也頗有研究的阿城市滿族聯誼會的那海州,那海州也來到現場進行踏訪,最終兩人都認為這裡就應該是女真人完顏部四世祖綏可遷居的地方。

  而記者從文管部門了解到,雖然這裡曾經出土過一些文物,但是數量很少,而且該遺址未經過考古勘測,所以這種說法還沒有得到我省考古界專家的完全認同。

  出土過金馬駒

  就在記者和關志坤踏訪時,一位正在田中耕作的中年婦女向記者招手。當記者走近時,她拿出一個有缺失的銅錢問記者要不要,記者注意到這是一枚圓形方孔的小銅錢,鏽跡斑斑,正面的字是天聖元寶。

  這名婦女告訴記者,這是她剛剛從地裡撿到的,而她家的田地就在海古寨遺址范圍內的旱田內,以前也撿到過銅錢。就在記者觀察銅錢的時候,另一名新立屯村民唐叡喜也來到了這裡。他告訴記者,據說曾經有人在這裡撿到過一個金馬駒,用紅繩拴上後放在犁後面,金馬駒還能飛騰呢,但是犁完地後卻發現金馬駒不見了,只留下

  了紅繩。唐叡喜說,那都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沒有人見過金馬駒的廬山真面目。但是在南土城子,曾出土過一條銅腰帶。

  關志坤告訴記者,在旱田與水田交界的地方就應該是城牆外的護城河岸,而低窪處的水田就應該是原先的護城河演變成的壕溝,現在也慢慢地被農民開墾成了水田。如果這樣下去,南土城子就會變成平坦的農田,再也不會見到原來的城牆遺址了。更讓關志坤心痛的是,那位指點南土城子遺址的老人已經過世了,包括那位據說見過金馬駒的老人也已經不在了,從此知道南土城子歷史的人就更少了。

  漁獵走向農耕

  大金國是以完顏部為核心的女真人建立的。女真完顏部在綏可為首領前,還過著『遷徙不常』的狩獵、游牧生活。

  說起海古寨的重要性,阿城市的金史研究者、曾經徒步踏訪過阿什河流域的王洪昌認為,綏可之前的完顏部同其他女真部族一樣,過著冬居地穴、夏逐水草的漁獵生活。定居海古水後,綏可訓導族人學習遼人和漢人建造房屋、集結村落。有了安定的住所之後,開始教族人學習簡單的農耕;在食住有了保障後,開始探索燒炭煉鐵的技術。有了鐵,狩獵、農耕、戰爭的器具得到了極大的改進,生產力大幅度提高。這一系列的舉措實在是女真人的飛躍,這促使完顏部進化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尤其是冶鐵業的出現非同凡響。完顏部掌握了冶鐵業,就等於在蠻荒的白山黑水地帶發出了明亮的進化信號。

  從女真完顏部四世祖綏可定居海古水時開始,金源地區的農業已得到空前的發展。這是女真族區別並優於北方其他民族的地方。

  遙想當年遷徙路

  站在海古寨遺址的農田中遙望遠處,雖然低矮的秧苗已經把整個黑土平原覆蓋成了望不到邊際的綠色,不由得一個念頭閃現出來:當年的女真完顏部是如何從牡丹江流域遷徙到海溝河畔的?當時的阿什河流域並不是現在的平原,而是森林灌木遍布,其中又有虎、狼、熊等各種野獸,他們是怎樣翻越張廣纔嶺的?

  史書中只說綏可率完顏部從僕乾水遷徙按出虎水,而沒有提及是如何遷徙的。王洪昌推斷,女真人的遷徙很可能是走水路,沿牡丹江、松花江溯源而上來到了阿什河流域。因為那時阿什河流域到牡丹江流域全是『萬水參天,排比聯絡,間不容尺;樹根盤錯,亂石坑砑。秋冬冰雪凝結,不受馬蹄;春夏高處淖深數尺,低處匯為波濤。蚊虻、白蟻之婁嚙人馬,馬畏之不前,方焚青草,聚以驅之。夜據木石,燎火處衛,山魈、野鬼嘯呼,墮人心膽。』但據記者推斷,正是這些記載纔證明了女真人的遷徙確是翻越了張廣纔嶺,如果走水路而來,那麼出現在歷史文獻中的應該是對水路的描寫,而不會出現『夜據木石,燎火處衛』的記述了。

  但是,不論女真人是以何種方式遷徙到海溝河畔的,肯定是歷盡了千辛萬苦,纔落腳在海古水的。

  這是金源之源

  由於海古寨遺址地處阿城市料甸鄉,料甸之名由何而來呢?和海古寨有何關系?對此,關志坤說,史書沒有記載海古寨和料甸鄉之間的關系,而料甸之名確與女真有關。

  據介紹,當時女真族完顏部定居在海古水畔,這裡土地肥沃,東部林木蔥郁,西部平原開闊,是個有利於農業、牧業發展的好地方,為後來完顏部的強大和統一其他女真部落及建立大金國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海古水畔糧草充足,大金國建國後又是完顏部的練兵場和糧草供給基地,所以後人稱此地為『料甸』。

  金主海陵王遷都燕京後,昔日戰馬嘶鳴的料甸,重歸為草長鶯飛的荒原。直至600年後的乾隆十九年(公元1755年),第二批京旗移民進駐料甸,在這裡建立三組八旗共二十四個旗屯。

  料甸因為海古水、因為海古寨,成為了金源之源。因為這裡的山川魚米養育了完顏部,使其逐漸發展壯大起來。海溝河、金上京、中原,是女真人崛起和大金國發展的三部曲。沒有海溝河的養育,就沒有金上京的輝煌,就沒有入主中原的顯赫。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