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哈爾濱文廟80高齡期待『第二春』
2006-06-27 14:53:30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於鴻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7日電 『省民博一大怪,琉璃瓦苫布蓋。』22日雨後,記者在東北第一大、建築級別可比北京故宮的哈爾濱文廟看到了這樣的真實一幕。

  哈爾濱文廟,有兩塊牌子,一個是文廟,一個是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說起文廟,冰城一位出租車司機的印象是:知道,挺破的。記者眼前的文廟是,建築群一氣貫通,來這兒一游,精神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但不容樂觀的是:始建於1926年的哈爾濱文廟至今已經80年,因從未大修而破敗難當,令游客搓手不已。

  皇宮規格造哈爾濱文廟

  哈爾濱文廟1929年建成,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一座孔廟,是哈市唯一的仿清代建築風格古建築群,佔地2.3萬平方米,在全國孔廟中屬第三位。文廟以大成殿為中心,建在南北向的一條中軸線上,兩邊建築對稱排列,由殿堂、兩廂、門庭和圍牆組成三進院落。沿中軸線其主體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萬仞宮牆(影壁牆)、泮池泮橋(俗稱狀元橋)、櫺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四周環以黃琉璃瓦紅牆。站在雄偉壯觀的大成殿前,記者感受到了北京故宮太和殿的氣魄。哈爾濱文廟的面積雖然比不上太和殿,但與太和殿一樣,也是按照皇家的最高規格來建造的:同樣的面闊11間,同樣的黃色琉璃瓦,同樣的龍紋瓦當和滴水,同樣的重檐廡殿式。

  據哈爾濱文廟的夏彥斌介紹,面闊11間,在全國的孔廟中獨一無二,北京和曲阜孔廟大成殿僅為面闊9間。『黃頂』在我國的古建築物中為至尊,『金龍和璽』彩繪也是最高一等,這些都是帝王御用的建築規格,因此,也有人稱贊它為哈爾濱的『故宮』。

  哈爾濱素以其歐陸風情聞名於世,從城市建築伊始,更多地反映出西方文化的痕跡。1926年的哈爾濱由奉系軍閥、吉林軍閥和黑龍江軍閥控制。這些軍閥都尊崇孔孟之道,痛感城市過於洋化,且洋式建築有壓住了龍脊之虞,於是先後興建了普育中學(今哈爾濱第三中學)、極樂寺和文廟等中國式建築群。1926年10月動工,官民捐資73萬多銀幣修建文廟,張學良將軍為文廟的修建撰寫了碑文。1996年,哈爾濱文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0載老建築破敗隨處見

  哈爾濱文廟只有影壁,沒有正門,是哈埠最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之所在。『沒開正門之謎』的傳說和『倒走狀元橋』的民俗等,使得當下的文廟成了哈爾濱中高考學生的聖地。狀元橋的小樹上,密密匝匝地掛著寫滿願望的紅布條,大成殿也不時有學生模樣的人停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勉聯在潤物無聲中教誨著無數莘莘學子。與此同時,文廟的現狀卻是門前冷落車馬稀,1989年開展的孔子生平展至今還在延續……尤其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東西廡殿的房頂蓋上了巨大的防雨布,年久失修的老建築處處顯露出破敗。

  省民博館館長龐學臣對記者說,哈爾濱文廟,建築保存完好,院落非常完整,不需要大手術,但需要大美容。歷史的原因使得文廟沒出狀元不設正門的傳統保留至今,因此今人也沒有必要開正門,但按照古建築遵守對稱的原則,現在有東壇門,就該在對稱的位置開設西壇門,使得『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文廟多一個『有朋自遠方來』的出入之所。現存1000米長的宮牆,不僅琉璃瓦大面積損毀,牆體斑駁,而且有的牆頭還長了蒿草和小樹,急需完整地修復。記者注意到,在前院內,支橕『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兩個東西牌坊的柱子上纏著塑料布,塑料布下的柱子露出了木頭的紋理。通往中院的西掖門被封死了,原因是牆頭的瓦礫脫落,管理人員害怕門牆倒塌傷人纔出此下策。

  記者注意到,文廟最為壯觀的大成殿金頂上長滿蒿草,彩繪殘缺不全,漢白玉欄杆已經傾斜,古建築的櫺窗也因陋就簡地補成了現代的手法。就建築格局而言,破壞最嚴重的是崇聖祠。這裡曾做過學校和倉庫,為了擴大使用面積,人為地把殿前的廊柱砌成了屋牆。走在文廟中,庭院之內的園林古松參天,灌木蔥郁,卻沒有一處能夠容納上百人集會的小廣場。記者還了解到,文廟的安全防火措施還停留在『古代殿前兩個大水缸』加兩個滅火器的落後時代,還在靠人死看死守。監控、噴淋設施等還是空白,燈飾化更是奢望。

  文廟大修需4500萬

  據了解,南崗區要在文廟、極樂寺、文化公園地區打造文化旅游金三角,而該區相關人士也表示,文廟牆外的環境整治他們包了,但牆內愛莫能助。在哈爾濱的老建築中,除了寺廟,能代表我國傳統文化的老建築,少之又少。據文廟的管理負責人介紹,文廟大修需要4500萬。對此,省政府、省發改委和省財政廳也非常重視,今年4月份省政府就給了200萬元搶救性修復資金,但只能是縫縫補補,要想進行集中整治還是紙上談兵。

  『如果一次性輸血到位,哈爾濱文廟完全有能力也有計劃完成永久造血的經營化轉變。』龐學臣對此顯得信心滿懷。據了解,前年,來我省旅游的人數已達4000餘萬人;去年,來哈爾濱旅游的人數就超過了300萬,如果有10%%以上的游客到文廟參觀,僅門票一項就有約500萬,完全有能力通過收入來維持文廟的建築保護,但目前的情況是,破敗的形象的確有礙觀瞻。

  據介紹,把文廟辦成哈爾濱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的想法已經在醞釀。從古到今,民間就有周歲兒童『抓周』、學齡前兒童『開蒙』、滿15歲『及笄』,也就是成人禮等傳統禮儀習俗。比如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首先拜了孔子像,然後纔開始他的學習之路。如今,在我國南方以及東南亞各國,兒童上學前都要到孔廟去開筆尋求智慧,哈爾濱文廟也在籌措『開蒙禮』。學齡前的兒童可以在生日或者幼兒園畢業和小學開學前,舉行這樣的活動,在古箏曲的背景下,內容包括聽孔廟的講解,走狀元橋,在櫺星門下開筆,並集體詠頌三字經等。

  記者在文廟采訪時,遇到了兩位中學生模樣的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來文廟。在狀元橋下的小樹林中,掛滿枝頭的紅布條也在默默見證著傳統文化的魅力。文廟管理者也一再表示,文廟的每一處景點,都有歷史和教育的內涵。

  據悉,文廟還計劃將東西廡殿辦成狀元樓,也就是將1977年至今,我省和哈市的文理科狀元的標准相懸掛其間,以此勉勵後來者,並打算購置『中式的博士服』來滿足不同游客的拜謁需求,但這一切,還要建立在文廟修復如初之後。歷經80年風雨的老建築,靜靜地見證著冰城突飛猛進的發展史,也在默默地期待春天的早日到來。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