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十大高產技術進萬戶 黑龍江墾區糧食作物長勢喜人
2006-06-30 16:50:24 來源:東北網  作者:謝振華 徐國春 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30日電(謝振華 徐國春 記者高長利) 在世界一流的現代農機裝備和國內領先的配套技術措施的支橕下,黑龍江墾區有效地克服了開春以來的低溫、多雨等自然災害,糧食作物長勢良好。省農墾總局農業局的苗情統計數據表明,全墾區各類作物一類苗佔總播種面積的90.5%。據分析,預測2006年全墾區將在上年總產200億斤糧食的基礎上,確保增產一成以上,再創歷史新高。

  今年,黑龍江墾區實施推廣的『十項栽培模式』和『十大新技術』,已經走進尋常百姓家。保護性耕作、水稻葉齡診斷、測土配方施肥、酵素菌堆腐有機肥、航化作業等十大新技術,墾區職工耳熟能詳。水稻『三化一管』(良種優質化、狀秧模式化、全程機械化、葉齡指標計劃管理)、大豆『兩密一膜』(大壟密、深窄密、大壟壟上行間覆膜)、小麥『一早兩秋三高』、玉米『一卡一膜』(原壟卡種、大壟壟上行間覆膜)等十大栽培模式已實現全面普及。其中以葉齡診斷為核心的高產栽培技術推廣1200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1500萬畝。

  為確保技術標准、措施到位,黑龍江墾區將技術標准量化,將操作規程圖表化、將栽培要領形象化,繪制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圖表卡冊,下發給農戶4萬多套。為便於水稻戶規范化、標准化推廣應用寒地水稻生育葉齡診斷技術,按品種葉片數繪出水稻生育葉齡診斷技術模式圖;制定出發展優質糧食生產主要農時工作月歷表和面積產量表,制定出每個月的農事活動主要工作內容,按各作物主要生產環節召開現場定標會,讓種植戶掌握操作技術規程和要領;各農場均制作下發了各作物標准化技術明白卡到種植戶,讓職工明白標准作業技術規程。這個墾區還統一規劃科技示范園區60個、科技示范帶2700多公裡,發揮科學試驗、新技術示范推廣、新品種繁育,示范帶動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加快了新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大大提高了墾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近年來,黑龍江墾區有計劃地引進世界一流的現代農機裝備,向信息采集自動化、作業操作程序智能化、保護性耕作、抗災性能強的層面發展。現在全墾區已擁有農用飛機30架、作業機場54處、糧食處理中心200座、種子加工廠65個、金屬糧倉1757座,初步形成了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上的中國農業現代裝備集群。155個現代農機裝備試驗區成為北大荒農業現代化的標志。全墾區水旱作業機械化率達到92%,大大提高了與天爭時,規避風險的能力。2005年,墾區農業職工人均生產糧食6.7萬斤,創下了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之最。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