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跳出壟溝『藍領』風流 大慶市努力打造農民工勞務品牌
2006-07-05 09:18:2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於忠斌 孫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5日電 滿守春現在是沈陽市第一機床廠齒輪廠的一名段長,他的主要工作是操作機床,每月的工資收入在5000元左右。

  而幾年前,滿守春還是大慶市肇源縣倉糧村的一名電工,由於不滿足於在農村的微薄收入,毅然地決定到城裡去打工。在有關部門組織的技能培訓中,他選擇了機床操作,完成培訓後成了沈陽市第一機床廠齒輪廠的一名機床操作工,頭腦靈活又愛琢磨、愛動手的他很快成了業務骨乾,並被任命為段長。如今,不僅工資收入不菲,企業還准時交納三險,滿守春覺得很有奔頭,他自豪地說:『咱是從壟溝裡走出來的農民工,可現在咱有技術在身,咱可是「藍領」哩!』

  在齒輪廠,像滿守春這樣從大慶市肇源縣倉糧村來的農民工有100多名,他們中有的是車床操作工,有的是磨床操作工;他們中有的是兄弟,有的是夫妻;他們中工資多的每月四五千元,少的也有一千七八百元。廠裡對這些農民工也很重視,每逢春節,都會安排好幾臺大客車,送他們回老家肇源過年,還不忘了給他們准備好路上吃的、喝的。而在沈陽市第一機床廠,來自大慶市肇源縣倉糧村的農民工有280多人。

  這幾年,從大慶市輸出的農民工大軍中,像滿守春這樣的有很多,他們靠著自己的技能過上了好生活;像沈陽市第一機床廠這樣,對大慶的農民工品牌認可的企業也有很多,因為這些技術過硬的農民工給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價值。

  培訓讓農民工一技傍身

  『沒技能的,只能去站大崗;有技能的,纔容易就業,纔有高報酬,纔有發展前景。』大慶市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主任張憲慶深有感觸地說。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大慶市把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中之重』。通過整合教育資源,確認了30家每年培訓能力在2000人左右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重點培訓機構。依托大慶技校、蒙妮坦培訓學校和油建培訓中心,建起了以高技能專業為重點,面向全市農民招收學員的市級農民培訓基地;依托市婦聯、共青團培訓基地和大慶油海勞務服務公司,建起了市本級定向培訓基地;市級培訓基地集中培訓各縣區技術、設施和師資條件不具備的高技能專業和高層次人纔。依托各縣區職教中心、技工學校以及石化企業培訓學校,建起了縣區級培訓基地,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開展特色和優勢專業培訓;還有9家民營辦學機構獲得了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資格。目前,這些培訓機構每年培訓能力達7萬人,培訓項目涵蓋了機械制造、電子電器、氣焊電焊、駕駛與維修、服裝加工、餐飲旅游、社區服務、商業營銷等12大類60多個工種。去年共有4.6萬農民工接受培訓;今年截至5月底,已有2.6萬餘人接受培訓,其中完成技能培訓8224人,引導性培訓2萬餘人。

  在農村勞動力培訓中注重實用性、實效性,師資、技術、設施以及實習場地不足的,就采取校校聯合、校企聯合、培訓機構與用人單位聯合的方式解決。肇州縣職教中心開設的數控機床專業和專門向韓國輸出勞務的朝鮮語專業,分別與哈工大機械研究所、哈師大外語系聯合辦學,數控機床專業還同哈爾濱汽輪機廠合作,由該廠設在肇州的動力分公司提供實習基地和操作指導教師。大同區開設的服裝縫紉班與用人單位大楊公司聯合,大楊公司選派指導教師和提供實習設備,根據用人需要分工序直接進行培訓,效果又快又好。先考察勞務市場,簽訂勞務用工合同後,根據定單組織定向培訓,避免和減少培訓與市場脫鉤,提高了參加培訓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水平。

  據初步統計,目前大慶市訂單培訓率佔90%以上,經過培訓的農民外出務工就業率達到了95%以上。

  品牌讓農民工炙手可熱

  『現在,大慶市培訓的農民工有「三高」,那就是專業技能高、就業層次高,工資收入高,這也是在農民工培訓上瞄准高技能專業和高層次用工崗位,打造品牌化優勢專業的結果。』張憲慶自豪地告訴記者。

  肇州縣職教中心培訓的60名韓語班學員,通過了國家有關部門的相關考試,獲得了出國簽證,由北京力博國際公司輸出到韓國,簽訂三年勞務合同,每人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大慶技校和油建培訓中心利用石油企業規范農民工管理的契機,聯合拿到了石油公司和石油管理局4000名農民工培訓合同,其中大慶技校培訓物探、鑽井工3400人,油建培訓中心培訓管工、焊工600人,需要連續培訓幾年。大慶技校、蒙妮坦培訓學校被國務院接待辦、釣魚臺國賓館確定為服務員培訓基地,培訓的服務員已在釣魚臺國賓館、北京飯店等高檔次場所就業。

  今年,大慶市實施了『四個五千工程』,即培訓數控機床、電氣電焊、鑽井物探、電子電器各五千名,全年培訓高技能專業人纔2萬人以上,使農村勞動力轉移由體力輸出向智能、技能輸出轉變。

  如今,大慶市在國內勞務市場叫響了五大品牌———大慶技校和林甸的電氣焊;大同的縫紉工;肇州、肇源的機床操作,大慶技校、蒙妮坦的禮儀和餐旅服務;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民族廚師。這些勞務品牌已經在北京、天津、沈陽、大連等地的勞務市場創出了較高的知名度和信譽度,相關專業的學員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大慶技校的電焊工,用人合同已經簽到了明年。

  對接讓農民工就業有路

  為了讓農民工及時就業,大慶市集中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勞務對接活動,大力開發市內市外兩個市場。一方面走出去開展對接,先後組織各縣區赴哈爾濱、大連、北京、廣州、上海等地舉辦勞務對接洽談會,深入考察當地的勞務市場,宣傳介紹大慶市的農村勞動力資源,展示勞務品牌,尋求勞務合作伙伴,簽訂勞務用工合同。僅在不久前蘇州舉辦的勞務對接會上,就簽訂勞務用工合同1200人。一方面請進來現場對接,組織市內外的用工單位和企業直接到縣區和鄉鎮召開農村勞務對接會和洽談會。今年以來共舉辦各級用工洽談會24次,先後有北京保安公司、北京依達制衣公司、山東青島俏關東飲食公司等50多家市內外大型用人企業參加了招聘農民工活動,使用人單位與農民之間實現了『零距離』的對接,讓農民不出家門就能和用人單位見面,找到自己理想的就業崗位。

  在對接洽談會上,凡是達成合作協議的,分別以縣、鄉、村以及培訓機構為單位,采取統一簽訂合同、統一開展培訓、統一組織輸送、統一開展維權服務的方式組織對外輸出,解決了農民個體就業難、工資待遇低、權益沒保障等問題。

  大慶市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十分重視,協調有關方面開通反季節勞務輸出專列,副市長田鳳春親自到火車站為農民工送行。今年截至5月底,大慶市已轉移勞動力28.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6.3億元。

  維權讓農民工後顧無懮

  農民工輸出的隊伍雖然龐大,可依然是弱勢群體,大慶市沒有把他們丟掉不管,而是以為農民工維權為重點,實行全程服務,解除進城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懮。

  該市依托市政府駐外聯絡機構,分別在北京、天津、大連、哈爾濱等勞務輸出相對集中的城市,建立了大慶農民進城務工服務站,這一維權服務機構,幫助農民工解決子女入學、工資待遇、醫療、居住、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問題,使輸出的農民工能夠留得住、乾得好、權益有保障。駐北京和大連兩個聯絡處,分別在大慶市成立了勞務服務公司,各派4名專職人員常年從事農民工的招聘和組織輸出工作,實行招收和維權一體化服務。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還專門在廣州建立勞務派遣服務機構和黨支部。今年以來,各駐外維權服務站共幫助近百名外出務工的農民解決了在當地遇到的各種困難,協調解決勞務糾紛20多起,聯系重新就業崗位130個,追要拖欠工資2萬餘元。

  該市還在市內重點行業統一開展農民工維權行動,在市內建築企業全面推行了農民工工資抵押制度,農民工工資無保障取消企業競標資格。工會和建設部門針對重點項目組織成立了項目工會,目前已在『五湖新區』項目成立了項目工會,為建設這一項目的萬餘名農民工維權。

  今年,大慶市成為全國第三批農民工平等就業試點市之一,全國只有十二個城市,我省僅有大慶市一個。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