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鐵施工人員在青藏鐵路上施工。 孫一丁(左二)和他的科研團隊。 青藏鐵路上安裝的減速頂。 |
東北網7月6日電 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鋪在世界屋脊的天路,也留下了哈爾濱鐵路建設者的足跡。
5日,記者在哈鐵兩個科研所見到了為青藏鐵路效力流汗的哈鐵局的科研人員,聽他們講述特別的經歷和故事。為青藏線上惟一一個編組站攻關
哈鐵減速頂調速系統研究所系統技術部的孫一丁,是赴藏項目副總指揮,他們在青藏線的20天經歷讓記者大開眼界。
『減速頂調控系統就是對貨物列車進行編組調整,在鐵路上安裝一種液壓裝置,以此來控制列車的運行安全速度。我們設計施工的減速頂調控系統是全國首個在高原上設置的鐵路編組站系統……』孫一丁是研究所派出的赴青藏鐵路施工的10名科技人員之一。科研所在今年3月接到了赴藏安裝設備的工作任務,技術精、身體素質好是選拔的主要條件。小孫接到任務後精心准備有關資料,反復熟悉設計方案,准備施工工具。
3月末,經過近4天的長途跋涉,孫一丁和他的同事們來到了海拔近3000米的格爾木,負責安裝從西寧到格爾木路段的貨物列車編組作用的減速頂調控系統,這是青藏線上惟一一個編組站。孫一丁感嘆說,這次對他是一次最好的歷練,異常乾燥的氣候、沙塵暴、寒流,缺氧,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開展工作讓他終生難忘。工作時間按計劃是一個月,但適應高原環境就要一個星期時間。所以大家都抓緊時間,按照當地的時差,每天早8時開始工作,中午換班吃飯,一直工作到晚8時。每次遇到沙塵暴,現場施工的就只剩下了他們一支隊伍,漫天黃沙打在臉上灌到嘴裡,嘴脣都起滿了水泡。然而,他們不停裝頂、卸頂、調試。吃飯的時候都要洗洗嘴,不然就會沙子和飯一起吃了。經過20天的艱苦工作,提前10天完成了任務。現在,他們研究所還有2名技術人員留在格爾木監控設備。小孫說,他們安裝的設備讓很多外國同行挑起大拇指。紅外線軸溫探測為鐵路加保險
5日下午,記者電話連線了正在海拔4539米的沱沱河監測站的哈爾濱鐵路科研所的工程師們。他們所承擔的是安裝調試青藏鐵路格爾木到唐古拉山段的紅外線軸溫探測設備,這種設備在整條青藏鐵路中佔了一半。6名工程師於2005年10月遠赴青藏線開展工作。他們的工作是在鐵路沿線每30公裡設一個監測站,共設了42個監測站。每個監測站有一臺計算機,通過連線對沿線通行的貨車的車輪軸承進行溫度監測。
29名哈爾濱青年奮戰格爾木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哈爾濱鐵路局公務機械段還向青藏線派出了援藏卸碴隊,參與青藏鐵路400多公裡的卸碴任務。今年5月7日,公務機械段接到了路局的通知,要求馬上組建一支援藏卸碴隊遠赴西藏參加青藏鐵路的建設。管內哈爾濱市和齊齊哈爾等地接到通知後,志願者十分踴躍,在一天時間內就選拔出29人參加赴藏鋪路工作。5月8日,這支29人的卸碴隊與滿載著40節碴石的列車赴藏。強烈的高原反應,隊員們頭昏、胸悶、惡心、渾身乏力,但這些都沒有動搖隊員們的決心。進藏後,這支隊伍駐紮在一個叫歐龍山的小站,是814公裡長的西寧至格爾木鐵路中間段,施工的作業區是向格爾木一側的400多公裡鐵路線,這是一段漫無邊際的無人區。在哈爾濱卸碴石的時候,要求必須戴防護口罩作業,而在西藏作業,由於海拔高張嘴喘氣都困難,戴口罩就成了擺設,強烈的紫外線也將大家的皮膚灼傷了。據介紹,在歐龍山施工,最大的問題就是吃飯。由於風大,蔬菜的風乾速度很快,無法長期保存,而供給站的補給只能保證每周一次,且大都是牛羊肉,很難吃到蔬菜。在高原上,燒得翻開的水,溫度也只有幾十度,大米怎麼煮也煮不熟。這些東北大漢們用鐵鍬把作?面杖,?餃子皮煮餃子吃,踏踏實實做了一回『家庭婦男』。28天的工作結束了,圓滿完成了工作任務。6月14日,他們高舉著『鏖戰雪域顯神威,西格工程競風流』的錦旗載譽歸來。隊員們說,這次遠程工作對他們來說只是人生一小段,可蘊藏的精神力量卻會激勵自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