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虎頭要塞二戰終結地
2006-07-08 05:33:1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印蕾 劉姝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采訪小組走進虎頭要塞博物館
  東北網7月8日電 69年前的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61年前,和平的號角在這裡吹響,這個被侵華日軍號稱的『東方馬其諾』,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結束的戰場——這就是無數中國勞工用血肉之軀築成的虎頭要塞。虎頭,黑龍江省虎林市的一個邊陲小鎮,因這個要塞聲名遠揚。『三千裡北疆話國防』采訪組成員7日走進虎頭要塞。本打算請邊防戰士幫助我們尋找勞工幸存者,遺憾的是,唯一一位幸存者如今身患重病躺在醫院。帶著思索,采訪組成員來到侵華日軍虎頭要塞博物館,走進長達10餘公裡的隧道,找尋歷史的遺跡。

  『東方馬其諾』攻蘇『橋頭堡』

  邊陲小鎮虎頭,坐落在完達山的餘脈虎頭山上,面臨烏蘇裡江,與俄羅斯的伊曼市隔江相望。二戰中,一直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地。1933年日軍侵佔虎頭後,便在這裡駐紮重兵,秘密修建虎頭地下要塞。

  要塞規模龐大,主要由猛虎山、虎北山、虎東山、虎西山和虎嘯山等五個陣地組成,要塞裡面結構復雜,各要塞地下交通壕曲折數十公裡,溝通各個主要陣地;其內部五髒俱全,成直角走向的幾個大曲廊聯絡地下深處的指揮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糧米庫、彈藥庫、發電所等。在要塞工程外圍,築有野戰工事和飛機場。

  虎頭要塞的軍事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它恰好扼著蘇聯哈巴洛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間鐵路的咽喉。從1934年開始,日軍為進攻蘇聯而秘密在該地區修築大規模的軍事要塞工程,史稱『虎頭要塞』。

  遲到十一天的戰爭終結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第二天蘇軍就對虎頭要塞發動了猛攻。

  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但虎頭要塞的日軍負隅頑抗。據幸存勞工回憶,8月18日那天下午,先前被蘇軍抓獲的日本人毛利被蘇軍派往日軍陣地勸降,被駐守要塞的日軍司令官抽出佩刀劈成了兩半。1945年8月26日15時30分,虎頭日軍守備隊僅剩的53名官兵被蘇軍活捉,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在虎頭落下帷幕,這次戰斗整整比二戰結束的時間拖後了11天。

  要塞慘奪十萬中國勞工性命

  有資料記載,日軍為了修建這個戰爭機器,動用了十幾萬勞工。『七·七』事變以前,這些勞工主要來自關內的山東地區;『七·七』事變以後,大量中國戰俘被征發奴役,強制從事虎頭要塞工事的修築。

  令人憤慨的是,當年這些勞工受到的是非人待遇,常年營養不良和超強度的體力勞動,使得勞工們大批死亡。死亡的勞工一般直接棄屍荒野或者挖坑埋掉。不斷有勞工死亡,不斷有新的勞工運抵。要塞修成以後,日軍竟然假意請勞工喝酒慶功,最後用重機槍把他們射殺。

  走出要塞,六十多年前那場戰爭的喧囂和慘死的同胞深深震撼著我們的心靈。陪同我們參觀的邊防戰士對我們說,和平的號角在這裡吹響,但我們不會放松警惕,守好祖國北大門,保家衛國是我們的責任。在采訪組成員心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