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9日電 密虎寶饒千裡沃野變良田,完達山下英雄建國立家園。來到密山市當壁鎮王震將軍率師開發北大荒紀念碑前,這樣一種豪情在『三千裡北疆話國防』采訪組成員心中油然而生。
王震將軍紀念館位於黑龍江省密山市當壁鎮。走進紀念館,後面是蒼松、翠柏和連綿起伏的完達山脈,正面是波濤浩瀚、風光秀麗的中俄界湖『興凱湖』。紀念館院內右側是一個巨大的五星形『五色土』,代表王震將軍曾經生活戰斗過的湖南、海南、新疆、黑龍江、陝北五個地方;中間是江澤民題寫的『王震將軍率師開發北大荒紀念碑』,紀念碑的高度是最大的自然數字9.9米,象征著王震將軍在人民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
來到紀念館大廳,在鮮花簇擁中的是用漢白玉雕塑的王震將軍雕像,雕像正前方鐫刻著將軍生平簡歷,雕像後側牆壁是長23米、高3米的大型鍛銅浮雕《先行者》,反映了上個世紀50年代王震將軍率師開發北大荒的光輝歷史畫面,拓荒先行者的理想和北大荒半個多世紀的輝煌業績生動再現。
紅軍長征時,王震將軍為紅六軍團政委,在任弼時同志的領導下,與軍團長肖克執行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的任務。率部西征,衝破湘、桂、黔三省國民黨軍隊二十餘個團的圍堵,沈重地打擊了敵人,與紅二軍團會師,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長征,創建、發展和鞏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36年6月,在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王震將軍同紅四方面軍廣大官兵一起,共同北上抗日,在甘肅會寧實現了三大紅軍主力勝利會師。王震將軍與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無數的紅軍官兵共同實踐和創造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1958年4月12日,王震將軍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率師來到密山,經過他和十幾萬官兵多年的艱辛努力,使北大荒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建設出了今天『密(山)虎(林)寶(清)饒(河)千裡沃野變良田』,完達山下英雄建國立家園』的美好景象。
撫今追昔,往事歷歷在目。當年跟隨王震將軍開發北大荒的70歲的老軍墾崔恆續回憶說:『當年我們和王震將軍率十餘萬官兵來到這裡時,這裡還是荒無人煙,一片淒涼景象。官兵們住的都是草棚,睡的是用乾草鋪起的地鋪,喝的是馬蹄窩裡存的雨水,茫茫荒野夜裡經常聽到恐怖的野狼叫聲。為了防止餓狼襲擊,每天夜裡還必須派人站崗保護。有時,為了拓荒建設一天要搬好幾次家。』
經過王震將軍和十萬官兵的艱辛努力,這片荒地發生巨變。從荒蕪到富饒,北大荒成了北大倉。目前,北大荒墾區擁有人口158萬,土地總控制面積5.43萬平方公裡,下轄9個分局,105個農(牧)場,資產總額已達500億元。
多少年過去了,『北大荒』已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含義?熏成為黑龍江墾區的代名詞。然而,一提到北大荒,人們依然因那種建設邊疆、大荒初拓的氣概而倍受鼓舞,依然深情地稱這塊土地為北大荒,依然親切地稱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為北大荒人。
來者駐足,憶大荒之變遷,後人紀事,緬志士之偉業。逝者如斯,北大荒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