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前蘇聯飛行員尋找中國母子續:要到中國看"小安德烈"
2006-07-10 11:14:0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施虹 吳利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0日電 當記者通過翻譯告訴老人,我們是黑龍江日報社的記者,您曾救過的那對中國母子,母親董尤氏在1975年就過世了,那名『嬰兒』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生活得很好。聽到這裡,老人語氣激動地說:『逝去的人就讓他們安息吧,活著的人快樂就好。謝謝中國記者,謝謝黑龍江的記者,讓我這近半個世紀的牽掛,終於有了圓滿的回音。』

  當記者通過翻譯告訴老人,我們是黑龍江日報社的記者,您曾救過的那對中國母子,母親董尤氏在1975年就過世了,那名『嬰兒』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生活得很好。聽到這裡,老人語氣激動地說:『逝去的人就讓他們安息吧,活著的人快樂就好。謝謝中國記者,謝謝黑龍江的記者,讓我這近半個世紀的牽掛,終於有了圓滿的回音。』

  阿爾謝年科夫很善談,聽聲音很難與一位80歲的老人聯想到一起,他的記憶力非常好。電話那端,他講述了在那次救助中一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救助行動在『二戰』勝利日

  阿爾謝年科夫告訴記者,1958年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那天正逢他值班。下午阿爾謝年科夫准備回家和已懷孕的妻子共慶勝利。

  而這時駐哈巴羅夫斯克的邊防軍打來電話,說對岸中國撫遠一個叫下巴恰村的一名產婦,因為產後大流血,當地醫療條件無法救治,生命十分危險,希望能去救助。阿爾謝年科夫立即服從命令,和一名叫克拉拉的女助手駕著『米—1』直昇機,立即飛往對岸,對中國同胞施行救助。

  做了多年飛行員的阿爾謝年科夫說,自己在從事飛行事業時,曾有過許多危險的情境,但是像那次冒險的飛行,在他的記憶中是不多的,也是最難忘的。

  『當時正值春天,天氣十分惡劣,當天不僅刮著大風,還下著大雨,非常不利於飛行,但是為了搶救那名中國朋友,也只好冒險飛行了。』回憶48年前的情景,阿爾謝年科夫的語氣中還帶有一種緊張的情緒。等阿爾謝年科夫冒險飛到中國的那個小村子時,大約是下午4時許,而他發現,根本沒有停飛機的地方,只好在一個臨時的空地冒險停下了飛機。

  村子裡出來很多村民,幫著阿爾謝年科夫和克拉拉將昏迷的董尤氏和嬰兒抬上了飛機。返航時,為避免給孕婦再增加痛苦,飛機在惡劣的天氣中開得很慢。在飛機上,助手克拉拉一邊照顧中國產婦和嬰兒,一邊緊急聯系俄方救護車、救助的醫院以及醫生等等。

  飛機降落在哈巴羅夫斯克後,救護車已經停在那裡,董尤氏和嬰兒立即被送往哈巴羅夫斯克市婦產醫院,搶救室已經做好了一切急救准備,立即為董尤氏施行手術治療。而那名可愛的嬰兒,則由醫護人員輪流看護著。

  安德烈也是我兒子的名字

  記者告訴阿爾謝年科夫,他曾經救助的嬰兒『小安德烈』是一名中國公務員,還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家庭美滿幸福,生活得也不錯,自己還有兩輛拖拉機,幾百畝承包地。聽到這些,老人非常欣慰:『這就好,我真想看看他,他和我兒子同名,都叫「安德烈」』。

  阿爾謝年科夫說,當年自己的妻子也在這個醫院工作,還懷孕了,有三個月就要生了,對於這個未出世的孩子,夫妻倆非常高興,早早就給孩子取起了名字,叫『安德烈』。而在這時,阿爾謝年科夫恰好救助了這對中國母子。看到這名嬰兒非常可愛,夫妻倆就把自己兒子的名字給了這名中國嬰兒。『我們用「安德烈」叫他的時候,他還睜著大眼睛四處看,挺有意思。』於是,『安德烈』就被大家叫了起來。

  三個月後,阿爾謝年科夫的兒子安德烈也出生了。現在他已經做了父親,有一個女兒,大學畢業後,也在從事醫生的工作。『看到兒子,我常常想起曾經救助的中國的「小安德烈」怎麼樣了?我是兩個「安德烈」的長輩,一個是自己的兒子,一個是那名再沒有見過面的中國孩子,我很富有呀。』老人笑著說。

  那個城市曾給母子無限關愛

  阿爾謝年科夫說,當時,冒險救助中國母子的事情在哈巴羅夫斯克反響非常大,媒體也給予了報道。在母子康復中,這個城市關注母子倆健康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關愛。

  阿爾謝年科夫回憶道,當時有教師、學生、市民等都到醫院看望這對中國母子,給他們送去鮮花、水果、奶粉、小孩的衣服、玩具等,鼓勵董尤氏戰勝病魔,在這裡充分體現了中俄人民友誼的深厚。『和我們一樣年齡的老人對這件事仍是記憶猶新。』

  那位母親由於流血過多,在搶救和醫治中,醫院的醫務人員曾兩次獻血來救助那名婦女。孩子沒有奶水喂,住院的產婦們就輪流用自己的奶水喂那名嬰兒。『中國的「小安德烈」也算是喝蘇聯人的奶水長起來的。』阿爾謝年科夫在電話裡說。

  阿爾謝年科夫1998年退休後,一直與自己的兒子生活在莫斯科,生活悠閑,平時沒有什麼事的時候,就到離莫斯科60公裡以外的別墅度度假,或者與老戰友、老同事談談飛行方面的事情。

  『人到暮年的時候,總回想起年輕時候的事,我對救助中國董尤氏母子倆印象很深,一直想知道母子倆回到中國後的生活的狀況,也想再看看他們。有的時候看到自己兒子,就常常想起中國的「小安德烈」,尤其今年是中國俄羅斯年,找中國的「小安德烈」願望就更強烈了,給中國大使館發去了信件,沒想到,通過中國媒體很快就找到了。這回我一定要到中國的下巴恰村再看看。』阿爾謝年科夫說。

  記者告訴他,曾經的下巴恰村已完全變了樣,已不是過去那個小山村了。每年政府投入很多,這裡的村民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醫療條件也有很大改觀,村民一般生病不用出鄉就能醫治了。『我到那裡,看看還能不能找到那塊曾經冒險降落飛機的地方。』阿爾謝年科夫幽默地說。

  中國的『小安德烈』董雙森聽說阿爾謝年科夫要來中國,非常高興。『我們一定用赫哲族最高的禮節招待這位貴客。』董雙森說。

  目前,阿爾謝年科夫現在正辦理來華相關手續。

  中俄友誼願永遠牢固長久

  記者在與阿爾謝年科夫取得聯系後,又與當年為董尤氏施行手術醫生之一文措夫的遺孀季娜依達·伊裡尼奇娜·文措娃取得了聯系。文措娃說,自己的丈夫在1978年就去世了,但丈夫救助後曾跟自己說起過這件事。『當時這件事震動很大,丈夫生前說,作為一名醫生救助患者是天職,把那名中國產婦從危險的境地救過來,他很欣慰。中俄人民友誼是長久的,尤其今年是中國俄羅斯年,回憶這件事更有意義,也希望通過這件事,來加深中俄人民的友誼,讓這種友誼永遠牢固,永遠沒有隔閡。』文措娃語氣堅定地說。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