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1日電 『我行向您推薦xx基金』、『歡迎購買xx理財產品』……記者近日采訪中發現,隨著金融行業市場競爭的加劇,一些銀行紛紛通過手機短信向客戶推銷自己的理財產品。面對這樣的短信,有市民表示認同,但也有市民表示反感,認為銀行隨意發布短信侵犯了自己的權益。
市民張女士幾個月前辦了一家銀行的信用卡,之後就不斷收到銀行發來的各種短信。除了自己需要的每月的信用卡還款提示外,還有不少是銀行發行基金等理財產品的『小廣告』。而對這些內容她並不感興趣,每次收到後就選擇刪除。她說,自己申請信用卡時,銀行的辦卡表格上並沒有列入短信服務這一項,憑什麼私自發送給我?而自己的賬戶信息等敏感信息,又會不會被泄露?
對於客戶的質疑,銀行方面則直呼『委屈』。一家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一般來說,客戶在銀行辦理過開戶,填寫過某種業務申請表格,都會預留手機號碼以備銀行聯系。而銀行的理財產品信息作為免費服務,只推介銀行自己的服務和產品,供客戶參考選擇,號碼資源也由銀行使用,不會泄露客戶信息。同時,手機短信作為一種新的營銷渠道,已被外資銀行和國內多家銀行廣泛使用。
采訪中,也有一些理財需求較強的市民,對銀行的理財短信表示歡迎。既如此,理財短信能否自由選擇呢?對此,一家銀行的信用卡中心客服人員表示,他們的理財短信和還款提示性短信,目前只能同時提供,客戶想只選擇其一還無法辦到。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引起客戶反感的短信,常常是與他們的消費需求無關,因此,銀行應對理財產品消費群體做作出細分,並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在客戶填寫資料信息時,銀行應附上可選擇的項目,如是否同意接收理財信息等,滿足客戶的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