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1日電 題:行走在北疆 三游烏蘇裡
東北網記者 印蕾
『烏蘇裡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一曲《烏蘇裡船歌》唱出了中俄界江烏蘇裡江的別樣風情。烏蘇裡江似一條玉帶,鑲嵌在北疆神奇的土地上。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三千裡北疆話國防』采訪組成員一路行走,感受烏蘇裡江。
一游烏蘇裡,『三花五羅』說江魚
![]() |
烏蘇裡江上游 更多精彩圖片<<<<點擊進入 |
在著名的二戰終結地虎頭鎮,采訪組成員第一次來到江邊。這裡是烏蘇裡江的上游,烏蘇裡江發源於錫赫特山主峰,由南北兩個源頭——烏拉河和道比河匯合而成,全長905公裡,流經虎林境內186公裡,在上游與興凱湖流出的松阿察河匯合,一路奔流,匯入黑龍江,傾入太平洋。烏蘇裡江是黑龍江的主要支流,是我國與俄羅斯的一條界江。沿江而行,陸上界碑清晰可見,看著莊嚴的國徽,我們不禁肅然起敬。
在江邊的船上餐廳,部隊乾事熱情設宴,招待我們吃了正宗的江魚。早就聽說過盛產於江中的『三花五羅』(三花:鰲花、?花、鯽花的合稱;五羅:哲羅、法羅、雅羅、同羅、胡羅的合稱)味道鮮美,在它們成為我們的盤中餐之前,還是在『老師』的指點之下,認真識別了一下這些魚的特征。部隊乾事介紹說,由於烏蘇裡江流域人煙稀少,位置得天獨厚,森林草原沼澤廣布,水域豐盈,又處於鳥類遷徒繁殖的重要地帶,這就給珍禽異獸提供了生棲、休歇、覓食、活動、繁殖的良好場所。除了鯽、鰱、白魚、鱖魚外,主要特產有大馬哈魚,身披小圓鱗片的大馬哈魚重達兩三公斤,味道鮮美,營養全面,魚籽晶瑩鮮紅似瑪瑙,是世界名貴魚類。此外,重達幾百公斤的鱘鰉魚,更像一只只潛艇,在江中掀起巨大的浪花。
二游烏蘇裡,江中暢游登寶島
![]() |
資料圖片:江中漁船 更多精彩圖片<<<<點擊進入 |
前往珍寶島哨所,采訪組成員得以真正在江中暢游。行走北疆,第一次棄車登船,采訪組成員免不了興奮。年輕的戰士發動軍艇,清脆的馬達聲,傳出老遠。
烏蘇裡江水量充沛,水流平緩,在沿江許多地段形成彎彎曲流和網狀水道,生長著各式各樣的水草,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濕地風光。軍艇貼著水面,在江心主航道分界線我國的一側飛馳,遠遠望去,江水清澈,一碧無際。
位於烏蘇裡江中游的珍寶島,因1969年『珍寶島事件』而舉世聞名。時過境遷,如今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小島小橋流水,蟲啼鳥鳴,曲徑通幽,面貌煥然一新。珍寶島靜靜的佇立江心,烏蘇裡江靜靜流淌,看歷史的硝煙散盡。企盼歷史不再重演,是大家共同的心願。
三游烏蘇裡,東極美景思過往
![]() |
東方日出之江 更多精彩圖片<<<<點擊進入 |
烏蘇裡江,在滿語裡意為『下游的江』,這裡還是祖國太陽最先昇起的地方,也被稱為『東方日出之江』。在緊靠著烏蘇裡江邊平坦的高地上,有被譽為『英雄東方第一哨』的邊防部隊哨所。每天清晨,戰士們在這裡把太陽迎進祖國。
走訪過東方第一哨,本打算再次游江。可惜天公不作美,風大浪急,只好作罷。早就聽說美麗而清幽的烏蘇裡江,是世界上僅有的未被工業污染的幾大河流之一,曾受到世界環境保護組織的高度關注。站在我國的東極點舉目遠眺,江水清澈,寬闊的江面,若隱若無的水霧,氤氳著一些淡藍色的影子。
在縹緲的江邊遐想,千百年來,烏蘇裡江流域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默默地滋潤著兩岸生生不息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自古以來,有滿、漢、蒙、赫哲、達翰爾、鄂倫春人在此居住。沿岸發現了多次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此地一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西周時代的滿族祖先——肅慎人就利用這裡的大好資源,制造枯矢、石努和網詈等工具,狩獵捕魚,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以後中國歷代王朝都建有轄區管理。後來漢民族大批湧入,帶來了內地的先進文化、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披荊斬棘,墾荒拓地,在同沙俄、日本帝國主義作斗爭的同時,將部分土地改造成美麗富饒而生機勃勃的良田,烏蘇裡江流域變得更加壯美輝煌。
一條蔚藍色的激流,蜿蜒出千裡秀麗風光,融入異域的風情,帶著赫哲兄弟的吟唱。告別烏蘇裡江,一種烏蘇裡情懷在我們心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