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1日電 小工業、大農業、窮財政,是方正縣經濟發展中遇到的現實難題。有限的資金,怎樣發揮出最大的產出效益?方正縣財政局從營造發展環境入手,采取加大公共基礎設施投入,調整財政支農結構等舉措,選取資金投入的杠杆『支點』,促進縣域經濟向多格局發展。在年初方正縣『端正政風行風,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雙評中,財政局榮獲了綜合管理部門第一名。
基礎設施建設,既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也是實現經濟增長和資源最佳配置的關鍵點。財政局采取預算內安排、對上爭取等多種形式,兩年來共籌集吸納資金1.8億元,用於交通、水利、城鎮基礎設施和省級開發區的建設,打造城市品牌效應。該局從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入手,維修村屯道路5萬延長米,新打水井60眼。
調整財政支農結構,充分利用財政貼息、財政鄉企發展資金等政策,重點支持發展綠色無害化水稻生產。得知綠萌食品有限公司遇到資金、基地建設等困難,財政局局長李國賓等人協調哈爾濱市民營企業擔保中心、哈爾濱市商業銀行等單位,為企業解決貸款300萬元,並介紹企業與德善鄉政府洽談,與農民簽訂了2700畝粘玉米購銷合同,幫助企業建設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民畝均增收400多元。通過扶持綠寶石米業、松南米業等一批有品牌、有市場、有效益的龍頭企業,吸納1300多名農民進廠務工,人均增收4500元。
財政局與體改委、企業主管部門等配合,通過租賃、入股、買斷等方式,改革國有、集體企業產權制度,吸引有技術、市場、資金的能人經營。原縣飼料公司和縣米廠整合出售後,轉制為綠源精制米公司,重現生機。通過企業重組,使國有資產實現與民營經濟的資本、機制和技術優勢的有效對接。
『以節招商、以商引商』引資金上項目,促進民營經濟擴規模、上水平、增效益。截至2005年底,全縣稻米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00萬元,以木材加工為主的企業達到11家,興隆木業、晟宇木業等企業產品出口到美國、巴基斯坦等國家,2005年實現出口額217萬美元。全縣規模民營企業已達62戶,民營經濟強勢發展,民營企業納稅已佔稅收總量的45%。
第三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活躍『因子』,方正縣財政局拓寬服務渠道,重點扶持房地產業和旅游產業。2005年,房地產建設項目達到20個,總投資1.3億元,建成了華僑新村、錦繡花園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住宅小區、休閑小區,既加快了城市建設的步伐,又帶動建築、建材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財政局還有效利用國債資金、旅游發展金等渠道,籌措資金8550萬元,支持縣域旅游線路基礎設施和景點設施完善,開發了響水河源頭和大羅密抗聯遺址漂流等旅游項目,初步形成『兩帶四區』的旅游框架,去年共接待游客20萬人次,實現收入1900萬元,旅游經濟已成為該縣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