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1日電(王良武 記者 高長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是主體,農民增收是核心。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東寧縣老黑山鎮以培養『創新型農民』為切入點,培養新技術示范人、新產業帶頭人、新品種試驗人、新行業領路人、新觀念倡導人,以此帶動全鎮農民使用新技術,推廣新品種,發展新產業,涉足新行業,樹立新觀念。
為了確保新型農民的培養,老黑山鎮制定了《2006—2010年『創新型農民』培養規劃》,計劃通過資金扶持與獎勵、政策引導與培訓、典型宣傳與帶動等方式,力爭到2010年把全鎮80%以上的農民都培養成具有『五新』能力的『創新型農民』。
為鼓勵農民爭當『創新型農民』,鎮裡每年拿出10萬多作為專項基金,用於農民培訓及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等的扶持獎勵資金。眼下,鎮乾部正在全鎮統計符合條件的農民,馬上就要召開表彰獎勵大會,對已具備『創新型農民』條件的要給予千元以上的重獎。
為了鼓勵農民從事新產業,從土地中跳出來,老黑山鎮還出臺了鼓勵措施,凡是農民開辦的企業,稅費相應減免,對於領先從事新行業的人給予資金扶持和獎勵,以此鼓勵廣大農民大膽開闢新的就業增收渠道。該鎮下鹼村農民趙振財獨闢蹊徑,到俄羅斯辦了一個家庭農場,不但自己取得了不菲收入,還帶領了全村的13個農民掙到了大錢。在趙振財等新行業領路人的帶領下,目前,全鎮20%的勞動力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新行業,其中在當地煤礦務工的730多人,外出務工人員達到680人。
老黑山村農民時金庫是『創新型農民』的典型。他創新生產技術,采用小孔栽培技術,生產出的木耳單片,質高價優,比用傳統方法生產的木耳每公斤多賣8-10元。他還發明了木耳小孔開口器,操作簡單,使用方便,節省人工,也克服了過去開口不均的情況。今年,他共種植了5萬袋木耳,秋天還要再種植3萬袋的凍蘑,預計僅食用菌一項就可收入10多萬元。談及培養『創新型農民』的初衷,鎮黨委書記王繼武這樣說,『只要農民的素質提高了,那麼新技術、新產業、新品種、新行業、新觀念就都派上用場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事也就不用操心了。所以在這方面,鎮政府捨得出錢。』
在鼓勵農民發展新產業的同時,老黑山鎮還積極為農民尋找新的致富項目。縣內龍頭企業裕寧山產品加工廠產品出口俄羅斯,但原料不足。鎮裡出面與企業取得了聯系,鼓勵農民生產滑子蘑,請技術人員定期指導,標准化生產、保護價回收,並組建了行業協會,在全鎮發展滑子蘑10萬袋。村民王佩洪種植了8500袋滑子蘑,他說:鎮裡幫著找了個發財的好項目,生產用工少,產量高,而且好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