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7月12日電 在日前召開的哈爾濱市政協十屆十七次常委會上,圍繞『大力發展哈爾濱市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議題,政協委員們暢所欲言,集思廣益。
在建言獻策中,委員們達成共識:要把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作為推動哈爾濱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切入點,從促進農村經濟組織創新和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入手,全面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和農民增收。
引導合作組織組建縱向和橫向行業協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有效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139個,綠色食品標志160個,有機食品標志86個。其中,阿城市的亞溝黏豆包協會已注冊6個品牌;阿城市黃土崗的笤帚協會產品出口日本,還湧現出木蘭的柳編、巴彥的豬、五常的大米、雙城的奶等一系列品牌。
市政協委員郭威、鄒心東認為,為更好地推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全面發展,只有創農業名牌產品,纔能不斷增強哈爾濱市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兩位委員建議,倡導名牌化,要引導合作組織根據市場需要和訂單要求,把科技創新和推廣實用技術全面落實到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和環節,加快新品種的培育和引進,加快生產技術和設備的更新,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銷售。
委員建議,要通過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帶動,促進名牌農產品專業化生產基地的建設。要引導同一產業的專業合作組織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建縱向和橫向的行業協會,注冊和使用同一產品品牌,做大品牌規模。要強化品牌意識,鼓勵和支持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注冊商標、申請綠色認證和專利。
依托龍頭企業發展合作經濟組織
市政協常委、市民建會員李佳男認為,依托龍頭企業,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已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
委員在調查時發現,目前哈爾濱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已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合作形式由農民之間的合作逐步向農民與龍頭企業、科研機構等相互聯合轉變。截至2005年底,全市依托龍頭企業組建的各類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達數十個,與龍頭企業鏈接的農戶達10餘萬戶。如尚志市葦河養蜂專業合作社帶領268位會員,依托資源優勢,使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品檔次不斷提昇。他們生產的蜂蜜、王漿、花粉、木耳等八大系列180餘種產品,年銷售額千萬元。
李佳男認為,當前哈爾濱市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與龍頭企業的合作關系,整體還處在起步階段,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建議政府設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專項引導資金,並利用農業綜合開發、扶貧等各項農業資金支持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項目建設,支持涉農龍頭企業建設。銀信部門要積極開展支持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業務,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建立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確認制度,規范登記管理辦法,降低『門檻』。
李佳男建議,政府有關部門要把著力點轉到宏觀協調與規范服務中來,同時引導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從實際出發,緊緊依托龍頭企業,圍繞當地資源和主導產業,為其成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等多種形式服務,對外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提高經濟效益,不斷壯大自身實力。
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
市政協常委霍玉夫認為,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人是最關鍵的,推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復合型人纔。
據了解,一項先進農業技術在發達國家全面推廣平均只需兩年左右,而在我國至少需要6年左右時間,這就是因為農村勞動力素質低,遠遠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要求的結果。據統計,2005年哈市有農村勞動力245萬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佔49.3%、小學文化程度佔31.1%、文盲或半文盲勞動力佔7.4%、高中文化程度只佔9.7%、中專文化程度佔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佔0.5%。低素質的農村勞動力已成為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瓶頸』。
霍玉夫建議,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使廣大農民成為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帶頭人,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生力量,這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低素質的勞動力供給的有效途徑。
要發展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這是實現農村勞動力有序就業、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治本之策。職業學校的招生重點應該由城市轉向農村,要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比重,擴大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讓更多的農村青少年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要在農村辦好綜合高中,設置實用的專業課程,使學生能夠掌握一兩門實用技術,以便畢業後即使不能昇學,也有機會盡快就業。要在農村推行就業前的崗位培訓,有計劃、有重點、分層次建立就業培訓網絡,全面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