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北疆見聞:魚皮制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2006-07-14 19:16:47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4日電 北疆見聞:魚皮制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東北網記者 印蕾

  伴著《烏蘇裡船歌》的優美旋律,赫哲人的生活被唱遍了全世界。離開『英雄的東方第一哨』,沿烏蘇裡江而下,『三千裡北疆話國防』采訪組成員趕往同江市,去踏訪這個和烏蘇裡江關系十分密切的民族——赫哲族。

  據2001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國最小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我省的同江、饒河、撫遠等市縣境內。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是全國四處赫哲族聚居地之一。采訪組成員來到街津口鄉赫哲民族文化村,感受赫哲族的獨特文化和民俗。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門——典型的赫哲族建築木克楞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門——典型的赫哲族建築木克楞

  來到文化村大門,我們便看到了典型的赫哲族建築——木克楞。走進文化村,同樣是木克楞建築的赫哲展覽館裡,赫哲人漁獵生產使用的工具、赫哲人捕獲的各種野獸及獸皮制品、民族文藝、民族歌舞的實物和影像資料讓我們對赫哲人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坐落於室外的一根椴木雕成的圖騰柱,刻畫了熊、虎、鹿、鷹等多種動物,展示了赫哲族的宗教信仰。

    追根溯源說赫哲

  據史料記載,赫哲族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開流時期,在先秦時稱肅慎、漢魏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黑水靺鞨,元明清時稱女真。赫哲名字的由來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實錄》上記載並得以傳承。現在,全國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處,分別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和八岔赫哲族鄉、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和佳木斯敖其鎮的敖其村。

  由於歷史原因,赫哲族是個跨國民族,在俄羅斯境內有赫哲族人口2萬餘人,當地人稱他們為那乃人。他們的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宗教禮儀、歌曲舞蹈、衣著服飾、民風民俗和我國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內陸漁獵民族生產生活特色。

赫哲人捕魚工具展示
赫哲人捕魚工具展示

    衣食住行話赫哲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不僅以魚肉、獸肉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魚骨做的紐扣,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皮、鹿皮和魚皮制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館裡,我們看到了展出的兩套用熟好的大馬哈魚皮縫制的男女魚皮套裝,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赫哲人住的臨時房屋撮羅安口(尖頂窩棚)
赫哲人住的臨時房屋撮羅安口(尖頂窩棚)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辮子草正房和臨時的房屋撮羅安口(尖頂窩棚),胡如布(地窖子),闊布如安口(圓頂窩棚)。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經過訓練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裡。狗是赫哲人的好幫手,它們在運輸、狩獵、看家、保護主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使犬部』。

  時代發展至今天,赫哲族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在街津口鄉,赫哲人住進了寬敞的新居,種地、發展旅游事業,過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向著小康邁進。

責任編輯: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