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8日電阿城市料甸滿族鄉紅新村是個朝鮮族村,村子不大,名氣不小。今年全省鄉村游首游式也在這裡舉行的,韓國前總統金泳三來參觀過,前政務院總理李壽成7月初剛走,隨後韓國一個教育代表團又來了。
一個小村,能有啥特殊的?記者去那一看,還真被震住了,與記者同行的幾個城裡人,看了這裡村民的生活環境後,也『饞』得直叭嗒嘴。
紅新村環境並不豪華,沒有高樓大廈,也少樓堂館所,白色路面、路燈、磚房也不稀奇,但鄉村整潔的環境和恬靜的鄉村氛圍,讓人心曠神怡。
村內道路兩旁主要是柳樹和杏樹,這些杏樹有300多棵,都是四五年前栽下的,樹乾有碗口粗,杏樹上結滿了指甲大小的果子,鮮嫩碧綠。樹下是半人高的花草,垂柳與花草組成一個綠色的屏障,村民的住房,掩映在花草之中。
村子中心,是一個五千平方米的廣場,這裡的廣場不俗,像一個大公園。廣場中間有樹,有花,有水,幾個少年正優哉游哉的溜旱冰。廣場四周也是杏樹與柳樹,幾十盞朝鮮族特色的路燈點綴著廣場,給人以到了異域的感覺。
廣場的東面,是一幢古色古香的二層建築,現在還沒有完工,這是上級政府投資為村裡興建的活動中心,大約有400平方米,以後游客到這裡來,就又多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地方。
幾年前紅新村開始搞起了鄉村游,他們與哈市幾家大旅行社都有訂單,旅行社介紹游客在這裡游玩,每人一天50元,吃住在朝鮮族村民家裡,游客不僅能欣賞田園風光,還可品嘗地道的朝鮮族美食,這種服務得到了許多旅行社的青睞,去年來這裡的游人有兩千多。
黨支部書記孫英子是位61歲的朝鮮族老人,她現在每天都要接到好幾個電話,都是要來旅游的。她在這裡當了十多年村黨支部書記,她定居在南韓和上海的兩個女兒多次接她去生活,都被她拒絕了。她捨不得離開這裡,她親歷了這個小村一天天的變化。
紅新村以前以勞務輸出著名,全村常住戶150戶,一千多個勞動力,有900多人在外打工,在南韓打工的就有近600人。村裡四千多畝耕地,全是水田,村民收入很高,村裡有型煤廠、水稻加工廠和朝鮮族泡菜廠,集體經濟也有積累。
有了錢如何花,紅新村首先從美化環境入手,鋪路栽樹,挖溝修渠,小村一步步出落得迷人了。在村支書孫英子的眼裡,往年的變化與今年相比都是小打小鬧了,小村今年是『翻天覆地』了。
紅新村今年被定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單位,村裡規劃的8大工程已完工4項,主乾路改造、改水、改廁和修建休閑廣場,9.8公裡的主乾線路改造成了四級標准白色路面,村內巷路17條,總長度近四千米。這些工程的順利進行,與村民的積極互動有很大關系,如改廁工程,改室內廁所最低需3000元錢,村裡給補助1000元,150戶村民都積極響應,最後除低窪地今年不能改的50戶外,有100戶村民把室外廁所改成了室內廁所。
據紅新村村委會統計,今年150戶村民用於改善環境的投資達到了180元,尤其是那些搞旅游接待的村民投入更多。孫英玉很隨意地領我們參觀了村民姜德萬、孫明義和金點植的家,院內花香撲鼻,屋內一塵不染,來人不脫鞋都不好意思進屋,大家嘖嘖稱奇,這哪還有老農的影子呀。
緊挨著紅新村的是西華村,他們也在大張旗鼓地改善環境,料甸鄉黨委書記郭文輝在這裡坐鎮,他說料甸鄉的15個村都動起來了,大家從紅新村的變化中,意識到了『好環境也是生產力』。
鏈接
7月15日,哈爾濱市召開了新農村建設阿城現場推進會議。與會者參觀了料甸鄉紅新村等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推進情況,給予好評。會議強調,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注意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上半年,哈爾濱市投入新農村建設的資金達3億多元,其中市級財政投入6000多萬元,各區、縣(市)財政投入9026萬元,引進社會資本1.3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