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溝變成的小花園。
東北網7月21日電 阿城市阿什河街南城村裴家屯村民張國范,最近心情特別好,因為原來橫在家門口的垃圾溝,現在變成了鮮花朵朵、碧草茵茵的小花園,滿眼的萬紫千紅和花草的清香取代了原來的蒼蠅亂飛和臭氣熏天。『這變化,多虧了村民理事會!』張國范發出由衷的感慨。
原來,在新農村建設中,裴家屯成立了村民理事會。理事會一成立,就結合實際,帶動和組織村民自發出工投勞,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屯裡的面貌由此日新月異。
『五員』理事多種角色共演
采訪中,裴家屯村民理事會理事長方亞軍向記者道出了他們的初衷:建設新農村,雖然國家和有關幫建單位能給錢給物,但具體的活兒還要靠農民來乾,農民是真正的受益者和建設主體。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幫建單位援助給我們村一些路燈,需要村民出人出車去取回來、安裝上。可這事兒,讓誰去?由誰來組織?於是我們想到了成立個理事會,自己來管理自己。
裴家屯的現象,並非個例。
南城村村支書高玉寶告訴記者,實施農村稅費改革後,村屯乾部被精簡,農村的屯級組織已不復存在。他們村僅有7位村乾部,卻要管理著9個屯3500多人,管理的片大、屯與屯之間距離又遠,因此屯裡的很多事都無力顧及。
在裴家屯,村民理事會的成員還有一個有趣的名字———『五員』。這是因為理事會成員要扮演五種角色:宣傳員、組織員、服務員、調解員和監督員。理事們理的事則包括走家入戶向群眾宣傳建設新農村的有關政策;組織村民籌集建設資金,出人出力參與新農村建設;統一購買、管理和發放新農村建設物資;及時調解處理村民糾紛;對屯裡的工程進度、工程質量和工程資金進行監督管理等等。
作為村裡的婦女骨乾,理事會成員何麗新在婦女中很有號召力,經常是她一聲號令,村裡的婦女們就積極地跟著她拿著掃帚、拎著桶,走出家門清掃街道、澆灌花草。
身先士卒方能引領農民
做了多年的村乾部,高玉寶對發動農民有著很深的感觸。他告訴記者,現在的農民都在一家一戶地忙著『奔小康』,因此,把群眾統一組織起來建設公益事業比較難。村民理事會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理事們剛開始動員村民時遇到了不少阻力。在改善村容村貌過程中,有的人認為新農村是國家給建,農民用不著自己受累;有的人說風涼話,認為村集體沒錢沒物,根本不應該搞新農村建設;還有的人存在抵觸情緒,不願出工,阻攔清路障,也不同意糞堆出屯、畜禽進院。
針對這種情況,理事們決定,邊做思想工作,邊以實際行動感染和引導村民。屯西有一條30年前建的排水溝,由於村民經常向裡面扔垃圾,久而久之,那裡變成了髒亂不堪的垃圾溝。理事會召集村民商議後,決定將垃圾溝改造成綠化帶。他們帶領20多位村民自己動手,清走垃圾,填平水溝,然後在上面栽上花、種上草,又將城裡淘汰的舊步道板運回來鋪上,方亞軍還自己墊錢買來一些石桌椅安放到其中。村民們驚異地發現,僅十幾天的時間,存在了30年的又髒又臭的垃圾溝就變成了鳥語花香的小花園。現在,那裡成了村民的休閑場地,每天晚上,大家在那裡乘涼、聊天、下棋、扭秧歌。
看到村民理事會真能辦實事,村民們從此認可了理事會。在理事會的引導組織下,村民自己動手建設美好家園。2個多月中村民踴躍出工投勞2314個,整修屯內巷路1740延長米、路邊溝3200延長米,鋪設步道板1700平方米,栽種梧桐、雲杉等樹木400多棵、花卉8000多株。
如今走進屯內,別有一番景色:巷路全部實現了砂石化,路燈排列整齊,路邊的櫻桃樹碩果累累,樹下盛開著五顏六色的小花。遠遠望去,一派整潔、寧靜的鄉村景色。
農民的事還需農民自己乾
裴家屯村民理事會引導村民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雖然時間不長,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僅屯容屯貌大為改觀,更可喜的是村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阿城市阿什河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殿友評價說,裴家屯的探索打破了村屯建設必須依靠鄉村組織、政府投入的傳統觀念,他們用實踐證明,農民完全可以自己動手建設家園。
環境改造人。何麗新告訴記者,如今在裴家屯,隨便停車拴畜、到處堆放垃圾雜物等不講文明衛生的現象不見了;村民抱柴禾時,如果掉在路上一根,馬上就有人撿起來,而在以前大家都隨便扔,沒人當回事兒;路邊的花從春天一直開到現在,從來沒有人去碰,連六七歲的孩子都懂得不摘花掐草。
理事會還極大地激發了村民建設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方亞軍告訴記者說,『現在村民太好動員了。』原來,今年這個屯得到政府補給的2萬元征佔土地補償金,開村民大會時,理事會建議將這筆錢留在村裡捆綁使用,用於新農村建設,把屯裡的路修成水泥路,並准備利用地理優勢發展鄉村旅游。鄉親們一聽是為大家謀福利,沒一個打奔的,全都舉手贊成。
記者點評
裴家屯雖然只是一個有著101戶人家、320口人的小屯,但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大多數村屯都是相似的。面對困難,是一味等待國家支持,還是在爭取支持的同時群策群力。這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沒有農民的參與,建設新農村可能只是宏偉藍圖。裴家屯村民理事會從農民中產生,並以農民旗手的角色引導和組織農民投身新農村建設。雖然裴家屯村民理事會剛剛起步,但這種努力和探索是可貴的。它帶給我們一個有益的啟示:必須做好發動農民群眾的工作。只有農民群眾不等不靠、因地制宜,齊心協力想辦法,纔能克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各種困難,推動新農村建設這列火車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