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9日電 婆婆不是親婆婆,奶奶也不是親奶奶,在道裡區撫順街道辦事處安祥社區一座普通的居民樓裡,住著這樣一個由婆媳孫三代、三個姓氏、三個女人組成的三口之家。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時時洋溢著讓鄰居們羡慕的幸福與和睦。
家庭中年齡最大的是婆婆蔡淑琴,今年71歲,她是後來嫁到老齊家的;兒媳孫轉花1985年嫁給了齊家長子,並生了一個女兒齊鑫。本來幸福的五口之家,突遭不測,公公患腦中風偏癱臥床一病不起,丈夫2001年突患腦溢血溘然離世。望著常年臥床的公公,瞅著年邁多病的婆婆,養育著幼小的女兒,孫轉花堅強地橕起這個瀕臨破碎的家。孫轉花所在單位倒閉,一家人失去了經濟來源,為了生活,白天她煮好米粥沿街叫賣,晚上蹲地攤賣點零碎東西。這微薄的收入除供女兒上學外,大部分花銷在公婆的日常用藥及營養品上。為了久臥病床的公公免遭褥瘡折磨,她將其從床上抱上抱下。平日裡飲水喂飯洗尿布,接大小便,吃藥翻身,更是十幾年如一日無微不至地伺候。2004年公公臨終前流著淚拉著兒媳的手說:『這麼多年你受累了,如果有來世,我們還是一家人……』
婆婆不是親婆婆,奶奶也不是親奶奶,媳婦還能像老伴在世的時候那樣照顧自己嗎?身患嚴重心髒病、風濕病的蔡淑琴不免有些擔心,不少鄰居也曾私下嘀咕:老太太恐怕要受苦了。而孫轉花卻把這個年邁多病的『後婆婆』當成親生母親,冬天為了增加婆婆室內溫度,她買來電暖風放在婆婆身邊,早晨衝好雞蛋水,熱好的牛奶先端到婆婆床前。前些日子高溫難耐,老人舊病復發,家裡沒有空調,孫轉花一連幾個晚上都沒有合眼,每3個小時就起來一次給老人擦身降溫。
在母親潛移默化下的影響下,孫女齊鑫幼小的心靈深深打下了孝敬老人的烙印。每天放學後先問候爺爺、奶奶。怕母親為難,她從未穿過一件時髦的衣裳,從未伸手要過一分錢。要強的齊鑫2004年考上了阿城師范學校。當婆婆說起這孝順的兒媳和孫女時,禁不住抹起了幸福的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