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17載的救助與感恩 『再障』患者存活17年創奇跡
2006-08-01 05:14:59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淑敏 湯文學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日電 47歲的黃剛是哈爾濱市中醫院藥劑科煎藥室一名普通藥工。17年前,妻子唐瑤身患再生障礙性貧血,每年用藥、補血的費用一兩萬元。在黃剛屢屢為籌不夠藥費發愁時,藥劑科50多位同事一次次伸出援手,多年間累計捐款十多萬元,使唐瑤一次次脫離死神的虎口,讓歡笑重新回到這個不幸的家庭。

  命懸一線,不足一小時同事捐『救命款』七千元

  今年4月25日,身患『再障』的唐瑤病情加重,住進市中醫院內三科。28日16時許,唐瑤腹部疼痛難忍,眼看著肚皮一點點鼓脹,在病床上不停打滾。內三科主任周恆軍請來院內其他幾位專家會診,診斷唐瑤腹痛為卵巢破裂內髒出血所致。

  周恆軍告訴黃剛,唐瑤的血小板只有一萬個單位,而正常人應為20萬—30萬個單位,病人幾乎喪失了凝血能力。他向黃剛交待:『患者腹部淤血越積越多,如不連夜手術,當夜必死無疑。』唐瑤的血型為A型陰性R,到市中心血站買2000CC血需近萬元。入院時,黃剛交的押金只有400元,他已一貧如洗,籌不到這筆費用。

  患者命懸一線,咋辦?愁得滿地亂轉的黃剛不住地嘆氣,岳母含著眼淚說:『孩子,唐瑤這些年把你拖累苦了,今晚咱上哪兒能借這麼多錢?要不就聽天由命吧。』黃剛不停地搖頭:『決不能眼睜睜看著她死。』

  就在黃剛一籌莫展之際,藥劑科主任辛繼蘭聞訊來到病房,安慰黃剛說:『今晚無論如何得做手術!沒錢大伙兒湊。』辛繼蘭翻遍衣兜拿出1000元,並當即撥通弟弟的手機,讓他以最快的速度送來2500元交給黃剛。消息傳開,已經下班的醫生、護士來了,食堂的廚師、訂餐員來了,供電室臨時僱用的電工來了,大家紛紛解囊相助。科主任周恆軍身上只帶了700多元,他向別人借了200多元湊足了1000元。

  不到一小時,帶著同事體溫的7000多元現金緊急送往血站。

  血小板、血漿買回來了,手術卻遇到了難題。麻醉師說:『患者血小板只有一萬單位,「局麻」不起作用,「全麻」會造成血液循環放慢,即使術中患者能活過來,術後蘇醒不過來的可能性也很大。』見人們猶豫不決,辛繼蘭果斷地說:『不手術肯定是個死,手術了還有活的希望。黃剛,簽字手術!』辛繼蘭拿過筆,對住院處的同事說:『手術費由我簽字,黃剛給不上,以後我來還。』

  半夜時分,餓著肚子守候在手術室門口的20多位同事,看到唐瑤手術順利完成被推出手術室,纔放心地各自回家。

  望著同事們的背影,黃剛無語淚流。

  拯救愛妻,摯情藥工債臺高築愁白頭

  上世紀80年代,黃剛是個方臉圓眼的帥小伙兒,妻子唐瑤白淨、漂亮,由養父母帶大的黃剛覺得很幸福。

  結婚8年,身體虛弱的唐瑤一直沒工作,一家3口就靠黃剛的工資生活。1989年4月,唐瑤被確診為『再障』,住進市血研所。藥劑科主任辛繼蘭帶頭,科裡的57名同事,你二十、他三十,為黃剛湊錢。

  唐瑤住院花費兩萬多元,黃剛求親借友,度過了妻子住院這一關。

  出院後,因無力負擔骨髓、造血乾細胞移植的巨額費用,唐瑤就每天用藥維持。黃剛到處打聽偏方、特效藥,期待妻子早一天康復。事與願違,唐瑤病情總有反復,每年至少輸三四次血,花費一兩萬元,黃家的債臺越築越高。

  給唐瑤治病像一個『無底洞』,黃剛再不忍心給科裡同事添『麻煩』。為了湊藥費、還債,黃剛把位於南極市場的房子出租,每月有了700多元的工資外收入,全家多次搬家,專選每月幾十元租金的平房住。妻子患病的17年間,黃剛每天懷揣饅頭、咸菜上班。夏天騎老掉牙的自行車上下班,就為了節省每天兩元的車錢。為讓唐瑤有抵抗力,黃剛想出了省錢又營養的食譜:一只雞大腿讓她分兩次吃,買廉價的豬骨頭熬湯喝。

  一家人『開源節流』省出的錢,只是杯水車薪。1999年冬,他一狠心,賣了南極街的住房,4萬元房款沒等捂熱乎就還了債。後來,家裡的冰箱、電視賣了,唐瑤娘家陪嫁的金首飾也賣了,依然負債累累。苦愁藥費的黃剛,經常半夜坐在道牙子上嘆氣、『想轍』,獨自流淚。不到40歲時,他的頭發就變花白了。

  目睹因自己的重病給黃剛爺兒倆帶來的拖累,唐瑤痛不欲生,曾多次提出與黃剛離婚,黃剛堅決不從。一次,黃剛發現唐瑤偷偷積攢了幾十片安眠藥,細加『審問』,唐瑤說:『我一心想死,讓你爺兒倆過上好日子。』平時對唐瑤極有耐心的黃剛此時卻暴跳如雷:『你真死了,我也從醫院的13樓跳下去,咱這家也就散了、毀了!』

  真情濟困,老少三茬藥師的『愛心規矩』延續17年

  黃剛對愛人的真情,博得了藥劑科同事的敬重。每當黃剛為錢發愁,大家都主動捐款。

  平時,臉上總掛著微笑的黃剛,樓上樓下忙活著煎藥、送藥,非常勤快。一旦看他臉色陰沈、無精打采,大家就知道准是無處籌錢給妻子治病了。每到這時,沒有人動員,藥劑科的同事就會把錢送到辛繼蘭手裡,由她轉交給黃剛。掙一二百、幾百元工資時,同事們每人每次捐的錢幾十元、上百元不等;近兩年,大家的月工資過了千元,每次捐款也『水漲船高』,變成了一二百元。17年間,藥劑科的人員離退、新進不斷更迭,可是,老少三代藥劑師資助黃剛的傳統卻從未改變。

  每月、每年,一筆筆同事的捐款,支橕著唐瑤與病魔搏斗。黃剛心裡清楚,藥劑科的員工並不富裕,有的甚至捨不得錯花一分錢,而每當為給唐瑤捐款治病,他們卻毫不吝惜。

  李桂芳,愛人在鍋爐房打工,每年只能掙6個月的工資,家裡還有患老年病的70歲老母親。靠每月1200多元的工資,過日子需要精打細算。無論自己多難,李桂芳隔三差五也主動給黃剛捐款,每年四五百元。41歲的王英華,吃低保的妻子患有腰間盤脫出、皮膚病,家庭月收入不到1500元,多年來一直為黃剛捐款。藥局主任王大洲,幾乎每月都拿出一二百元資助黃剛。2003年4月,唐瑤病重住院,王大洲一次拿出3800元給她續交了住院費。十幾年間,和科主任辛大姐一樣,王大洲累計為唐瑤捐款超過萬元。

  去年5月中旬,年逾七旬的退休藥師楊沛霞因病住進中醫院。聽說唐瑤也住了院,老人特地捐款100元。推辭不過,黃剛拉著老人的手說:『大姨,這些年您幫我家的太多了,我當晚輩的應當孝敬您纔對。』老人說:『有你對媳婦的照顧,就算沒瞎了大家的一片心意。』

  每到年節,科裡同事都想著給黃剛帶點『年貨』,豬肉、小雞、水果等。這些年,伺候唐瑤使黃剛練出了燒菜、做飯的好手藝。他把大家給的東西拿回家,加工得色香味俱佳,再帶回科裡一些,讓大家分享。

  大家積年累月給唐瑤捐款,黃剛總有種負疚感,他不止一次對辛繼蘭說:『大姐,咱科的人都不富裕,自己省吃儉用卻給我家捐款。你給大家下一道令,別再給我捐款了。大家拿錢越多,我欠大家的越多。』辛繼蘭瞪起眼睛:『大家不捐錢,難道要眼看著唐瑤沒命?同甘共苦是咱藥劑科的規矩,我不能看科裡的同事有一個人掉隊。』

  黃剛覺得,同事們對他恩重如山,無以報答。誰家有了紅白喜事,他都忙前跑後幫著張羅。看著黃剛為『表達心意』發愁,辛繼蘭便經常悄悄塞給他一二百元『隨份子』。理解黃剛的難處,辦完了紅白喜事,同事都會加倍送還黃剛隨的『份子』。

  報恩有聲,藥工愛崗敬業煎藥百萬副無差錯

  今年4月28日晚,在人們搶救唐瑤時,很晚纔回家的秦桂英臨走前反復囑咐黃剛:『你一心照顧媳婦吧,明早6點我來熬藥。』29日6點,秦桂英准時來到煎藥室,卻發現60多副中藥已被黃剛熬完。桌子上留著一張紙條,黃剛特意標明了給患者送藥的注意事項。

  上班後,聽說黃剛半夜兩點多就起來熬藥,辛繼蘭忍不住埋怨:『媳婦剛做完手術,你不守著她,要出個差錯咋辦?』黃剛說:『多虧大伙兒救了我全家,我只能以多乾點活兒報答大家的恩情了。』說完,黃剛的淚水再也忍不住了,埋下頭哽咽不止。

  『大家伙兒的恩情,我幾輩子都報答不完。』每當想起大家多年不間斷的幫助,黃剛都忍不住流淚。看到黃剛總被這種想法纏繞,辛繼蘭就開導他說:『大家幫你,從沒想到回報。為唐瑤治好病、乾好煎藥本職工作,就是最好的回報。』

  同事的開導,讓總被負疚感纏繞的黃剛心裡敞亮了許多,乾工作的勁頭也更足了。看到每天早晨一上班患者就急著吃藥,黃剛主動要求更改作息時間,每天提前兩三個小時熬藥。冬季6時、夏季5時30分,黃剛都會准時來到煎藥室,開始為患者熬藥。8時一上班,他會把幾十副熬好的中藥送到病房。每年經他手熬制的中藥近10萬副。十幾年間,他熬制的百餘萬副中藥從沒出過差錯。

  國外進口的煎藥機,黃剛倍加珍視。加固熬藥機的螺旋杆為易損件,更換一個要花費3000多元。擔心別人弄壞了機器,黃剛從來不允許別人動手,開啟熬藥機的工序都要由他親手操作。產品說明書上標明易損件使用周期為一年,中醫院的煎藥機易損件三四年纔更換一次。煎藥室的4臺煎藥機,總被黃剛擦得?明瓦亮。今年春節後,秦桂英工傷休息了近一個月,黃剛就一人包攬了煎熬室的全部工作,辛大姐要給他臨時派個助手,黃剛總說:『等我一人頂不住了,再向你要人。』

  上班20多年,黃剛從沒休過乾部假,每周工作6天,也從沒要求給加班費。今年春節,一位住院患者對醫生說,7天長假,如果不吃中藥,自己心裡就不蹋實。此時,黃剛在家裡已擺好了年夜飯,接到科裡電話,他連夜來到醫院乾活。這樣的情形對黃剛來說已習以為常。節假日,每當有患者急需用藥,接到電話黃剛都二話不說,馬上騎車到院裡生火熬藥。

  黃剛愛崗敬業的一舉一動,大家看在眼裡、記在心頭,同事們說:『這樣的好人,咱多幫幫他,值!』

  大愛無聲,團結互助凝聚成『藥劑科精神』

  唐瑤身患『再障』能存活17年,創造了生命的奇跡。為了這一奇跡,藥劑科同事們付出了無數心血。創造這一奇跡的過程,也是『藥劑科精神』形成的過程。

  對這一切,3年前到科裡工作的汪海濤,看得最真切、體會得更深刻。一天早晨,小海濤看到黃剛臉色蒼白、眼睛熬得通紅,拖著上百斤重的藥渣子在默默地乾活,科裡的老同志說:『完了,黃剛又蔫了,准是唐瑤犯病沒錢住院了。』沒誰動員,大家都十分自然地摸自己的口袋,30元、50元、100元、200元,把捐款交給辛大姐,沒有人記錄捐款人的名單、金額。王英華翻遍了衣兜,只翻出了23元錢,他把這些錢都捐了。中午吃飯時,他向別人借了一元錢,在院外買了幾個包子充飢。老同志告訴汪海濤:『給黃剛捐款已成科裡的規矩了,十幾年來始終這樣。』

  汪海濤發現,黃剛只是一名煎藥工,在科裡是最苦、最累的工種,更別說誰有求於他。她還發現,藥劑科的人,工資在醫院裡是較低的,自己精打細算到這程度,輪到給黃剛捐款,他們從不吝惜。汪海濤聽說,這些年,秦桂英、王英華等人,每年都為黃剛捐款七八百元。

  這是為啥?汪海濤一直在尋找答案。

  不久,從同事那裡聽到的一件事讓汪海濤不禁心動。2003年抗擊非典時,市裡給中醫院下達任務,每天要熬制300副中藥供應幼兒園。黃剛把正犯病的妻子扔給兒子、鄰居照顧,十幾天吃住在醫院,每天熬三四百副藥。4臺煎藥機晝夜不停運轉,煎藥室的室溫始終在四五十攝氏度,黃剛、秦桂英身穿防雨綢工作服,熱得受不了就輪班到屋外喘口氣。老同志講,1998年抗洪時,黃剛每天得熬制幾百斤重的抗感冒中藥,還要拎著上百斤的藥桶,趟著水送到江堤上,給抗洪一線的解放軍戰士飲用。每天往返四五次,十幾天下來,黃剛整整瘦了一大圈。

  漸漸地,汪海濤似乎找到了大家17年間始終幫助黃剛的答案:對工作,黃剛愛崗敬業,大家服氣;對妻子,黃剛愛得深沈,大家敬佩;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已經成為藥劑科的傳統,成為團隊精神。

  汪海濤回家常和父母說科裡的事兒,父親對她說:『遇上這麼多好同事,是你的福分,多幫幫你黃叔,咱家的困難好克服。』汪海濤父母多年前下崗,家裡每月全靠她800多元的工資。為了省錢,小海濤工作後也沒穿過超百元的衣服、鞋子。每當黃剛遇到難處,小海濤都拿出一二十元捐款,3年間累計捐款1000多元。捐款,她心甘情願。

  今年『五一』長假後,人們救助唐瑤的事情,在中醫院傳開了。人們被黃剛、唐瑤淒美的愛情故事感動了,被藥劑科同事多年幫助黃剛的義舉感動了,很多人來到7樓病房,為唐瑤捐款。

  5月16日,中醫院黨委發出為黃剛捐款的倡議,一個下午,全院員工紛紛捐款,總計7000多元。

  愛,還在延續。這愛的陽光,點亮黃剛和唐瑤這對患難夫妻內心的希望,也讓所有知道這段故事的人心頭湧動熱浪。

  我們需要這樣的和諧集體

  

  這是一個充滿愛心的集體,在這裡,質朴博大的愛呵護著弱者,讓死神望而卻步;這是一個和諧透明的集體,在這裡,少有猜忌、暗算和傾軋,每一分子都可以敞開心扉待人做事;這是一個凝心聚力的集體,在這裡,所有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生成一種戰勝一切困難的偉力。濕潤我們眼睛的,不僅是以十幾萬元的愛心捐款挽留一個鮮活生命的義舉,還在於這個集體中的每一分子,用行動明晰我們對集體乃至社會的認知和希冀。

  集體之於個體,其重要價值之一在於它可以給個體以安全感和實現自身價值的舞臺,並在關鍵時刻可以集眾人之力助一人之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維系一個集體的紐帶,越來越多地表現為法律規則和利益關系。然而,在感受到競爭的殘酷、攫利的艱辛乃至法律的冰冷之後,人們驀然發現,自己發自內心地渴望來自集體的溫暖與力量。這溫暖,常讓黃剛和唐瑤淚流滿面,也模糊了我們的眼睛;這力量,在唐瑤身上創造出生命的奇跡,也讓我們理清了對所處集體完整內涵的認識———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除了法律的規范之外,集體主義道德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集體需要經營。黃剛對親人的摯愛、對工作的敬愛,感染了身邊的人,更點燃了同科室同事乃至全院職工的大愛。但黃剛和唐瑤的不幸,只是激發和凝聚集體關愛的一個特殊的介質。因為固存於這個集體每一分子心中的,是最純淨透明的善良和最質朴可貴的友愛。他們秉著崇高的責任感,抱持對工作永遠使不完的拼勁和韌勁,以及愛人如同愛己的博大胸襟,全力經營和締造這個集體。也正是因為這些可愛而可敬的品質,纔使關懷變成一種生活習慣,使資助變為『不成文的規定』,使同甘共苦成為一種默契,使全力以赴的幫助成為無需任何回報的義務;纔能敞開充滿集體力量的大愛胸懷,將大愛的定義在平凡點滴中一次又一次做出完美的詮釋。正是17年的共同經營,使友愛和互助昇華為集體意識和集體責任,積淀成可貴的『藥劑科精神』,成為這個集體的寶貴財富。而這樣的集體精神一旦形成,便會生成比法律更強大的教化作用,使藥劑科這個集體能17年如一日、三茬藥劑師無一例外地濡染和持守這個集體的行為准則。

  5月,我們曾傳頌『陽光擁抱腦癱男孩』的故事,一個由十幾歲孩子構成的『陽光集體』,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未來的希望;今天,我們講述『藥劑科的故事』,一個完全由濡染社會風雨的成人構成的集體,更讓我們看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可能。個體組成集體,集體構成社會。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我做起,以大愛的胸懷和正確的榮辱觀來指導行動,努力締造和諧的人際關系,我們每一個人所處的集體都能變成富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集體;如果每個集體都能秉承『團結友愛、誠信敬業』的精神,我們所建設的社會必將是和諧社會。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