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日電 在雙鴨山,許多富裕起來的農民,像城裡人一樣住進了寬敞漂亮的樓房或集中居住小區,享受著和城裡人一樣的水、電、氣、通訊、交通等生活條件及醫保等福利待遇;產業化的現代規模農業替換了單家獨戶耕種的傳統農業,廣大農民不僅經營著土地,還能外出到城裡當『工人』,按月領工資……
這些,是該市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所展現出的成就。
結合新農村建設,雙鴨山市委、市政府樹立城鄉一體化的新思維,不斷加大農村城鎮化步伐,推進小城鎮化建設,增加對農村基礎事業投入,使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生活環境得到了明顯提高和改善,中小學生入學、看病就醫、交通環境、居住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加大投入,改善農村教育環境,保證一個孩子上學都不拉下。2001年至今,該市共投入4770萬元,改造農村中小學校53所,新建校捨面積6.15萬平方米。近3年,該市先後調整、合並農村中小學校302所,使農村教育網絡更趨合理,教育力量得到集中發揮。
大學辦到鄉村來,農民學生樂開懷。去年,省內第一所村級『農民電大』———電大黑龍江寶清分校『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燈塔輔導站掛牌成立,使寶清縣朝陽鄉燈塔村的32名『農民大學生』,不用走出村門,坐在家中就圓了大學夢。
農村職業教育實現了穩步發展,『綠色證書』教育范圍不斷擴大,集賢縣永安鄉綜合中學現已成為省內農村初等職業教育示范校。『合作醫療就是好!農民看病也能報銷,過去想都沒敢想』,『這下咱們農民地位也提高了,能享受到城鎮工人醫療待遇了』……一提起農村醫保,寶清縣的農民都有滿腹嘮不完的高興話。
作為黑龍江省首批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5個試點縣之一的寶清縣,兩年間,全縣有3500名農村合作醫療患者獲得了醫療補償金近400萬元。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不敢看病』的困境得到緩解。
為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及疾病預防體系建設,該市累計投入資金3100多萬元,其中今年就達892萬元,各鄉鎮衛生院、婦幼保健院等醫療衛生體系的服務功能得到了完善,醫療設備得到了更新,就醫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打破城鄉體制壁壘,構建城鄉統籌發展長效機制,該市決心在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醫療、教育、就業等體系的同時,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
通鄉、通村公路的建設,為農民鋪就了致富之路。3年來,該市共投資2.8億元,建通鄉高等級公路13條,總長229.03公裡,其中已通車11條。同時,投資6919萬元,建成通村路59條,總長523.1公裡。全市有20多個鄉鎮、百餘個村屯直接受益,受益人口近50萬人。
勞務輸出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目前,該市年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近12萬人,農民打工收入超過3億元。走出家門,走向全國,走向國外,350多名農民常年在外打工『撈外快』,這事兒發生在友誼『朝鮮屯』。個人年收入最多10多萬、少的也有二三萬元。勞務輸出,使該屯農民年增收上千萬元。
大批農民工在實現勞務就業致富的同時,也把外面先進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帶回黑土地。該市決策層認為,新農村建設,不僅僅在於實現農民生活環境的改善和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素質和文化知識相應提高,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