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4日電 當記者走進慶安縣最大的水稻加工廠黑龍江鑫利達糧油集團,這家全國同行業銷售收入排名11、省內排名第四的民營企業剛剛取得一個裡程碑式的成績:將2000噸經過特別加工的糙米成功送入韓國市場。
『這出口生意,可真不是好做的。』副總經理李立偉見到記者第一句話,就是如此感慨。他說,僅農藥殘留檢測,就多達500多個指標,國內目前沒有一家檢測機構能獨立完成,他們是在一個月前把6公斤樣品郵寄到大連商檢所,由對方聯合日本OMC和其他質量檢測機構共同完成的。
盡管如此麻煩,但鑫利達卻非常看重這單出口生意,因為按照世貿協議,韓國、日本今後每年必須不斷擴大其水稻進口量。這新增的市場正被全世界的水稻出口國盯著,能擠進去並佔有份額,是每一個業內企業的光榮與夢想,也是企業發展壯大必經的品牌與實力的較量。『雖然2000噸在糧食買賣中只是「小意思」,但意義在於我們探出了一條新路,打開了一個通道,贏得了一片市場。』
從2001年建廠到現在,類似的探索與創新在鑫利達從未停止———申請綠標創品牌,建立基地保質量,設辦事處拓市場,打進超市穩收入,收購原糧降成本,每一步都走在全省前列,也正是依靠步步領先,鑫利達創下的是從小小慶安縣走向國際舞臺的大成就。對此,李立偉只是淡淡地說,『我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因為,在當今市場條件下,你不積極走出去,別人就會打進來;你若不想著開拓更大的市場,就會連已有的市場都漸漸丟失。』
做足優勢滿堂紅
自2002年以來,我省老農區綏化市的變化令人矚目。在依托農業資源優勢實現經濟跨越發展的新思路下,遍地玉米大豆的黑土地上『長』出了一個個農產品加工的大龍頭———青岡龍鳳,肇東中糧酒精、成福食品,明水格林淀粉,望奎北大荒肉業,安達龍鵝加工,蘭西亞麻城……僅3年時間,全市就引進新建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48戶;帶動全市800萬畝耕地、38.4萬戶農民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產品加工業的崛起圓了一方百姓增收的夢想。過去糧多糧賤,『種大苞米等於鍛煉身體』;如今在工業帶動下,原糧變原料,玉米每公斤價格平均上漲0.1元左右,僅此一項就拉動農民增收2億元!農區工業化的道路使『糧食大市、財政窮市』的綏化市域經濟連續兩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5年,僅規模以上工業就實現利稅12.7億元。目前該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已佔到工業經濟總量的49.7%;而正在新建續建的昊天科技工業園、格林三期和龍鳳玉米淀粉擴建等99個重點項目達產後,所創利稅相當於再造一個綏化工業。
成功的背後,是強烈的增收願望與理智的產業昇級在發揮效力。采訪中,綏化市政府研究室的姜立志不無驕傲地告訴記者,作為一個糧食大市,綏化農產品加工業之所以能在嚴酷的市場競爭中立穩腳跟,關鍵在於把優勢做足。最開始,依托資源優勢招商,興起一個個龍頭,依靠單體帶動區域;但很快,就轉入區域規劃、整體發展階段。在全市范圍規劃整合優勢產業帶,將龍頭與基地布局在相應的產業帶內,通過產能與布局的科學規劃減少內耗,完善不斷延伸的產業鏈條,實現效益最大化。
僅以玉米為例,綏化市以玉米加工為主的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8家之多,他們出產的產品已由最初的酒精、淀粉擴大到味精、賴氨酸、麥芽糊精、谷氨酸鈉、藥用葡萄糖等十幾種,其中淀粉的質量達世界領先水平;每年可保證300萬噸的加工能力,拉動農民增收近1億元。正確的思路,使綏化市按地域優勢和加工需求規劃整合了玉米、水稻、大豆、奶牛、生豬等10大優質原料加工產業帶,成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