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1日電 中央『西部開發助學工程』2003級高中『宏志班』已圓滿完成學習任務。受助學生達到重點院校比率為86%,本科院校昇學率為100%。圍繞提高『宏志班』辦學質量,探索貧困的優秀學生成長教育規律,本報特開闢專欄,予以報道。
『在黨的關懷下,我完成了學業。對黨,我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在感恩的基礎上樹立了我的人生觀,我的理想,我到西部工作,不僅僅是感恩,也是為了實現我的理想。』10日,曾經受到西部助學工程資助的我省貧困大學生、畢業後支援西部的於海波在電話那頭,這樣對記者說。
於海波出生在我省寶清縣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家中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家人靠幾畝地為生,家庭生活非常困難。雖然父母都是農民,但他們平時省吃儉用,供於海波兄妹三人上學。看著望子成龍的父母,於海波暗下決心,一定要考上大學。於海波上高中時,因為負擔不起三個孩子的學雜費,於海波的妹妹、弟弟先後輟學,幫助家裡維持生計。背負著全家人的希望,2002年8月,於海波拿到了吉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於海波說,雖然考上大學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收到通知書的那一刻,他還是興奮得流下眼淚,畢竟這張通知書中包含著父母那麼多辛酸、包含著弟弟妹妹那麼多委屈,包含著自己那麼多辛苦!收到通知書的興奮很快被煩惱衝淡了,每年將近5000元的學費怎麼辦,生活費怎麼辦?就在全家人一籌莫展的時候,省精神文明辦公室將其納入了西部助學工程,不但減免了他的學費,每年還給他提供5000元的生活費。
在電話裡,於海波說他在獲得西部助學資助前,沒想到應該怎麼辦?但是他享受西部助學後,他非常渴望回報社會。應該怎麼回報?於海波說,他不能只做守法公民,還要對社會進行回報,因為他從社會得到的比別人多。
其實於海波一直在行動,從吉林大學畢業後,他放棄了到上海工作的機會,放棄每個月3000多元的收入,主動到了經濟條件比較落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自良鎮政府工作,每個月工資只有750元。
突然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繁雜的工作,如果厭倦了怎麼辦?面對這個問題,於海波說,他來之前就想到自己可能會厭倦,但他有一顆感恩的心,他會懷著感恩的心去適應這裡的生活。於海波還告訴記者,現在他每天寫日記,日記的開頭和結尾,都會寫上一些激勵自己的話,那將會是很好的心理暗示,他一定能為西部服好務,報黨的恩,實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