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4日電 目前,省農委緊急召集我省知名農業專家,就當前糧食生產可能面臨的不能成熟危險建言獻策。會上,專家們有理有據的分析和對後期的科學預測,讓人准確知曉當前農業生產的形勢。
如不馬上促早熟 局部地區嚴重減產不可免
乾旱、低溫、寡照、冷害,到目前,今年我省農業生產戰勝了一個又一個不利氣象條件,總體看形勢趨好,生育進程基本達到常年水平;但局部地塊仍存在生育期延遲的現象。
省農委副主任王兆斌不無懮慮地說,連續兩年的『自老山』,加之玉米市場價格持續高位運行,致使農民種地膽子越來越大,晚熟品種大面積增加。為求高產量,越區種植現象在各地均有所抬頭。這部分地塊和品種一旦發生早霜,就有貪青上不來的危險。我省是農業大省,農民收入的60%來源於糧食生產。不容樂觀的是,不僅是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都存在貪青難熟的風險。由於播前乾旱,播期延後造成出苗晚,整個生育期拖後,大豆在三大糧食作物中表現程度最重。就喜光喜熱的水稻來說,個別地塊目前還沒有齊穗,與正常相差近半個月。我省北部麥豆主產區如果後期遇到早霜天氣,—將面臨不能成熟的危險。
目前正是玉米、水稻灌漿的關鍵時期,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農業專家認為,從現在起如不積極采取促早熟措施,將會造成嚴重減產。
玉米:當務之急是放秋壟除空稈
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張相英說,當前形勢嚴峻,應動員組織農民,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如追施葉面肥,促進果實碩大、籽粒飽滿,改善品質、提高產量和質量等級;防治病蟲害,把其可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而8月中旬及時放秋壟,拿大草,不僅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地溫,消滅雜草,增加透光和通風,提高光合作用,還可減少水分和養分消耗,對促進玉米早熟、高產作用顯著。科學地澆水、排水也是後期促早熟的一個有效措施。
據介紹,開花授粉期是玉米需水最多的時期,也是增加粒重,實現高產的關鍵時刻。試驗表明:灌漿期灌水,玉米可增產13%—25%。但是,玉米耐澇性較差,一旦灌水過多會出現澇害。因此,當前有秋旱現象的地方要注意澆好攻粒水,經常保持田間濕潤;而出現內澇和積水的地塊,則應立即排水。為促早熟增產,對確已不能成穗和不能正常成熟的小穗,應及時拔掉或去除;底部老化、枯黃的葉片,也要及時打掉,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減輕病害侵染和減少養分消耗。
針對今年情況,專家建議,要將玉米常規促早熟措施——站稈扒皮晾曬堅持好,同時可以針對情況適時晚收、帶稈收獲。可在下『酷霜』前1—2天把玉米割倒,集中放成『鋪子』進行後熟,提高產量及質量;對貪青晚熟的地塊,可在收獲前15天,將玉米脫水劑噴施於玉米一側棒三葉處,以增加乾物質向籽粒運輸,促進玉米提早成熟。對實在無法成熟的貪青晚熟玉米,要及時進行青貯,使其變成養殖業儲備優質飼料。
大豆:拔淨大草抗旱排澇是關鍵
我國著名大豆專家、省農科院教授劉忠堂對大豆的促早熟給出了五個建議:加強田管拔大草,適時追肥增營養,抗旱排澇增粒重,防病滅蟲減損失,適時收獲提品質。
大豆生育後期,由於氣溫高、濕度大,雜草生長發育快,與大豆爭水爭肥,非常影響產量。因此,必須在草籽成熟前拔一遍大草,既利於通風透光,促進早熟,又能減輕下年草荒。
葉面追肥是為大豆結莢和鼓粒期補充營養、加速生育進程的一種有效措施。為讓肥效達到最好,要在初莢期及時追施磷酸二氫鉀葉面肥。同時,在大豆鼓粒成熟期,『管』好水也非常關鍵。如秋季遇旱無雨,應想辦法及時澆水,以水攻粒對提高產量和品質有明顯作用;而對低窪易澇地塊,應及時排出田間積水,降低土壤和空氣濕度,促進植株正常生長。
水稻:三管齊下促早熟
用肥管水防早霜,對當前水稻促熟增產的技術要點,省農科院栽培所研究員張鳳鳴歸納了三個方面。他說,葉面噴肥對促早熟具有良好的作用,但如何選好肥、用好肥很關鍵。
張鳳鳴說,當前水稻促熟,應著重噴施磷、鉀肥和微肥。也可噴灑新型植物生長調節劑芸苔素內酯,通過促進細胞的伸長和分裂,提高結實率。此外,要重視噴施磷肥和硼肥;缺氮田塊可在配制好的磷肥溶液中添加適量尿素混噴。
科學灌水則是指淺、濕、乾間歇灌溉,以乾為主,一般灌3—5厘米水層即可,待落乾再灌。井灌區應采取設曬水池、延長灌水渠、渠道覆膜等井水增溫技術,避免井水直接進田。割淨田埂雜草,防治病蟲害,保證陽光直射水面,提高水溫。一般抽穗後35天方可停水。
與此同時,各地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做好人工防霜准備。在預報有霜出現的時段前,組織人員對低窪地、貪青晚熟的地塊,采取煙熏等辦法人工防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