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哈爾濱建設街的獻血小屋,設備齊全、區域設置合理、服務熱情,成為眾多無償獻血者的首選。 金雷/攝 |
|
東北網8月15日電 題:哈爾濱獻血小屋何處安身?
王軍手裡拿著審批表,一臉的茫然與無奈。
作為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血站辦公室的副主任,王軍難以接受的是政府行政命令如同一紙空文,公益事業在某些商家眼裡成為贏利的阻礙。
在這張哈爾濱市南崗區城市管理局在2005年8月1日批復的審批表上清楚地寫著:哈市紅十字中心血站可使用南崗區學府路與學府四道街交口處25平方米的用地,期限為一年。如今,使用期限已經過去,可王軍他們為在此建立固定獻血點而制作的小木屋,卻依然悄無聲息地躺在加工廠裡。
美好願望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氣讓直徑0.1毫米的針頭插到自己青色的靜脈上,讓鮮血無聲無息地流出,在某個時日輸送到不知名的人身上。如何回報那些毫無所求的獻血者呢?在王軍他們看來,惟一能做的就是給獻血者創造一個溫馨、靜謐的獻血環境。
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血站承擔著哈爾濱市及周邊地區醫療單位的供血任務。哈爾濱市每天的臨床用血量約為6萬毫昇至8萬毫昇,且需求量還在以每年7%的速度遞增。血站血液來源主要靠建設街等商業區設立的兩個固定采血點和5臺獻血車采集的無償獻血。
采集後的血液須放置在恆溫箱內。可一輛采血車可供使用的面積不足10平方米,加上要放置化驗、采血等設備,根本無法分設采血、檢驗及等候區,采集的血液必須由工作人員在幾小時內轉存到血庫內。
采血車所需電力全靠發動機供給,噪音非常大。一次一名大學生在獻血時突然暈倒,醫護人員急忙停止采血,過了好半天,這位學生纔蘇醒過來。醫護人員說,初次獻血者都有一定的緊張心理,加上這裡噪音過大,獻血者心理負擔太大,纔會暈過去。
2004年10月,王軍和他的同事在建設街上設立了18平方米的固定獻血小屋,這裡平均每天接待無償獻血者約200名。固定小屋是血站血液來源的主力,哈西服裝城地區的獻血車則是另一主力。服裝城位居學府路,周邊的哈爾濱醫科大學、黑龍江大學等高校的學生一直是無償獻血的主力軍,他們獻出的血佔全市獻血總量的28%。
為改善獻血環境,2005年初,哈市紅十字中心血站向哈市城管局提出申請,擬在服裝城地區設立一處固定獻血小屋。同年8月1日,拿到審批表後,王軍立刻與香坊區一家木器加工廠聯系,打算用香港紅十字會捐贈款,制作一個面積25平方米的木制小屋。
不到一個月,小屋建成了。王軍他們看著原木色的小屋非常高興,大家商量著給小屋刷什麼顏色的漆,該在什麼地方放置哪些設備。但是王軍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小木屋根本無處安身。
遭遇拒絕
從木器廠出來,王軍興衝衝地來到哈爾濱市服裝城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明瑞接待了他。當得知王軍要使用學府路與學府四道街交口處25平方米用地的時候,身材魁梧、梳著小平頭的王明瑞顯得有些不耐煩,『服裝城是南崗區躍進鄉翻身村的集體企業,企業是要講效益的,在這兒讓你們停放采血車就已經是提供方便了,根本沒有必要設立小屋,至於接電源,那就更不可能了。』這個昔日的翻身村村委會主任,在商海打拼多年後越發顯得精明、乾練。
回到服裝城門前設立的采血車上,王軍的同事們看到他失望的樣子,紛紛安慰他:『沒關系,王主任,等啥時候有空,你再跑一趟,沒准兒哪天王明瑞心情好了,就給咱接電了呢!』
王軍看著四名醫護人員在狹小的空間忙碌著,連轉身都有些困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打開車門想透透氣,燒烤的油煙味兒和著小販的叫賣聲飄進車內,他連忙關上了門,將目光投向了窗外。三名十八九歲准備獻血的青年在外等候,不多一會兒,他們就被燒烤的濃煙嗆跑了。
這一切更加堅定了王軍建立獻血小屋的決心。一次不行,兩次。沒有時間去就打電話溝通,可無論王軍怎樣努力,面對的都是王明瑞的拒絕。
那麼,這塊25平方米的地果真屬於哈西服裝城嗎?2005年8月,哈市城管局市容處的同志經過實地考察,認為該處屬於公共用地,不佔用人行道,血站完全可以在此處設立獻血小屋。
2006年7月7日,報社收到了黑龍江大學陽光志願者社團的一封信,信中有這樣一段話:『小販的叫賣、刺鼻的油煙、飛揚的塵土,在這樣的環境下獻血會是什麼樣的感受?我們渴望建立一個固定的獻血小屋。因為獻血小屋內部寬敞,衛生安全。在小屋獻血會有溫馨的感覺。學府路上要有這樣的小屋,大學生無償獻血的腳步必定更加堅定。』
一年來,南崗區政府有關部門也曾找過王明瑞協商此事,但都被他一口回絕。理由很簡單:服裝城是村辦集體企業,他是從村民的根本利益出發。
兩種命運
建設街獻血小屋的設立得到了各方支持。據哈爾濱市城市管理局市容處處長林剛介紹,建設街上的獻血小屋得到了城管部門的審批,同時附近的大世界商廈積極為小屋提供了工作用電。走進建設街獻血小屋,十幾平方米的空間布置得非常人性化,采血、檢血等設備放置整齊,無菌區、操作區、儲藏區等區域設置合理,加上工作人員熱情的服務,小屋便成為無償獻血者的首選。
在小屋裡,獻血者們在獻血的同時可以閉上眼睛聽著舒緩的音樂。正准備獻血的趙先生說,他從上大學的時候開始獻血,五年來已經獻了近4000毫昇的血。想到可以幫助別人,覺得挺欣慰、挺自豪的。『本來我家住在保健路,到服裝城那兒獻血更方便,可是那太嘈雜了,非常影響心情。這兒的環境好,安全放心,聽著舒緩的音樂心情特別放松。哈市要是多設立幾個這樣的獻血小屋,對獻血者也是一種關懷。』獻完血的趙先生一邊喝著飲料,一邊說。在此工作的護士介紹,在愛心獻血屋這樣溫馨的環境裡,初次獻血者的緊張情緒會很快消除,在了解了無償獻血公益行動的重大意義後,很多人還會帶著自己的同學、朋友和家人一起到這裡來獻血。
王軍已在血站工作整整十年。這十年中,他組織過多次獻血,每一次,他都會被感動——
非典疫情突如其來,北京用血告急,哈爾濱市民紛紛到采血點和采血車無償獻血,人數攀昇到平時的二至三倍;今年7月28日,一名來哈打工婦女不慎受傷。搶救中,醫生發現這名婦女是罕見的AB型RH陰性血,急需1600CC血液進行手術。得知此事,一位大學生、一位個體戶和一位來自雙鴨山的好心人,為這位婦女獻上了救命的鮮血。
在哈市,許多市民喜歡用無償獻血的方式來紀念結婚紀念日、生日等。近半個月,獻血車和獻血小屋每天平均要接待獻血者300人次左右,其中,一次性獻血400毫昇的市民就佔80%以上。每天下午兩點左右就可以完成當天的計劃采血量,提前收工。
大愛無聲,而我們卻連立起一幢小屋也做不到。
公眾聲音
哈爾濱素有東方小巴黎的美譽,總面積約5.3萬平方公裡。這個人口近千萬的特大型城市,難道就真的容不下一個25平方米的小屋嗎?
黑龍江大學社會學教授李元認為,無償獻血者奉獻社會的精神值得提倡發揚。獻血小屋的設立對獻血者來說是件好事,建公益小屋更不會犧牲企業利益。小屋的設立可能讓商家沒有得到經濟利益,但商家如果能夠利用這個契機,就可以打響自身品牌,公益性與商業利益並非矛盾。
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姜鷗說,公益事業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市民在為公益事業貢獻力量的過程中,思想得到進一步昇華,更能體會到肩負的責任。獻血小屋的設立是公益事業在當今社會的縮影,作為商家來說,追逐經濟利益無可厚非,但在回饋社會的過程中,也要支持公益事業的發展。
市民劉士華表示,獻血小屋面臨的尷尬境地說明,在商業利益與公益事業的衝突中,後者往往處境艱難。商業利益與公益事業融合發展,這代表著城市的文明與進步。
奉獻的腳步,不會因困難而停止;奔湧的血液,也不會因冷漠而凝固。到現在,王軍和他的同事們還在為設立小屋而奔波努力。他們相信,有那麼多熱心公益事業的人支持,小屋一定會找到立足之地。
也許看到這組數字,你會被深深打動:2005年,哈爾濱血站實現了無償獻血不足20%到100%的轉變,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居第五位,臨床供血100%來自街頭自願無償捐獻。
即便如此,現實卻不容回避——建設街上的獻血小屋也身處困境。2005年6月,小屋使用權便已到期,目前正在等待再度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