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0日電 近日,東北農業大學小麥育種專家佟明耀教授歷時12年,終於成功培育出第一個能在我省安全越冬的小麥新品系——『東農024』。該品系的培育成功打破了黑龍江省不能種植冬小麥的歷史,填補了我國高寒地區小麥安全越冬的空白。
『東農024』屬於強冬性小麥,每年9月10日左右進行種植,第二年的7月20日左右收割,與春小麥相比它有三大優點。第一,由於它抗旱力強,較春小麥相比,每畝可增產100餘公斤,增產幅度可達到30%,乾旱年份增產尤為顯著。2002年至2005年期間,『東農024』先後在我省饒河縣、虎林縣和八五四農場進行了大面積生產試種,3年間不論多雪或少雪年份,該品系都能較好地越冬,越冬返青率達80%-100%。2005年,『東農024』在灌漿期極度乾旱的情況下,仍取得250公斤/畝以上的高產,比當地春麥增產118%。第二,冬小麥比春小麥早成熟近一個月,收獲時正躲過雨季,又可增加農田復種指數,在收獲冬小麥之後,地裡可以種植白菜等秋菜。此外,在大豆收獲前進行壟溝套種,大豆收後的原壟和豆茬兒可以保護冬小麥越冬,還能解決我省大豆重茬兒問題。第三,冬麥生長期長,其蛋白質、濕面筋和烘焙質量等指標均優於春小麥,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這個冬小麥新品系培育成功,凝聚著東北農業大學小麥育種專家佟明耀教授12年的汗水。黑龍江省地處高寒地區,冬季不適合小麥生長,『冬麥北移』一直是農業科技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1993年,佟明耀教授開始研究冬小麥越冬項目。1995年,他參與了農業部主持的北方各省區協作實施『冬麥北移』試驗示范開發工作。5年來,引種試驗未獲成功。研究課題失敗後,佟明耀認為,如何克服黑龍江冬季降雪量大小不同的自然條件是解決冬小麥安全越冬的關鍵。經過反復琢磨研究後,他大膽地提出新的育種計劃,即強冬性的多親本復合雜交,也就是從國外強抗寒冬麥品種中選出最抗寒的,然後進行組配雜交。
2000年開始,佟教授在缺乏科研經費,無人支持的情況下,毅然挑起冬小麥育種的研究工作。從播種、灌溉到鋤草,到雜交授粉工作。所有的繁育工作都親自動手,這對於當時已經75歲的他來說,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雜交授粉一般都是在6月份,在三十一二攝氏度的高溫下,每天佟教授戴著草帽,蹲在苗前,用小鑷子對每一株苗進行授粉。授粉工作必須在清晨四五點鍾和下午三點多鍾進行纔能取得好效果,所以他每天四五點鍾就來到地裡,經常在地裡一呆就是七八個小時,回到家後累得腰都直不起來。期間很多人都勸佟明耀放棄,但是他說:『只要能研究出在我省安全越冬的冬小麥,再苦再累也值得。』
日前,我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經過多次現場對『東農024』鑒評,認為該品系產量和質量等各項指標均優於春小麥,很有推廣前途。今年將提請農業部審定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