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從摩電、大辮子到新電動車 哈市綠色公交變遷
2006-08-20 13:49:36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夏德輝 王偉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0日電 不過幾年間,哈市所有的公交線路基本都更換了豪華車,有的甚至一步到位換上了高級空調車。而與之相對比的是,被稱為綠色環保的公共電車線路卻一再萎縮,至今只剩下唯一的117路電車在獨立支橕。然而當8月16日,哈市第一臺新型超級電容綠色環保公交車正式投入載客試運行,引起哈市市民震動後,一些老哈爾濱人及一些老電車司機開始懷念當年哈市出現的首批『摩電』有軌電車及滿城『大辮子』車的情景,因為在他們的心中,那些車輛是環保的,更是哈市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摩電難以忘卻的記憶

  哈爾濱的很多老市民都見過這樣一張老照片:在早已灰飛煙滅的尼古拉大教堂綠蔭旁,叮當作響的摩電緩緩駛過。

  1927年10月10日,第一輛有軌電車在哈爾濱正式上路。當時,哈爾濱電車公司有電車20臺,線路兩條,全長7.56公裡。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哈爾濱的有軌電車運輸業達到了最高峰,據了解,當時哈爾濱有公共有軌電車線路8條,遍及道裡、道外和南崗等主要城區,有電車137臺。

  今年76歲的於淑琴是哈爾濱第一批有軌電車女司機。在當時,公交車司機是一個很熱門的職業,但也是非常辛苦的。開頭班車,時常四五點鍾天未亮就要出門;開末班車,到家時已是近凌晨。冬天開摩電是最難熬的季節,一早剛剛從暖暖的被窩裡出來,便要坐到沒有任何取暖設備的車裡,即使穿著皮襖、及膝的氈靴子,也不能阻止寒風的侵襲。在這個行業,於淑琴一乾就是30年,但當記者問她是否感覺辛苦時,她卻說:『從沒覺得辛苦,只是感覺很光榮。』

  摩電是一個頭尾不分的龐然大物,即使發生事故,也都是略微輕傷。於淑琴還清楚地記得一次摩電被撞翻的事故:那是在太平橋附近,當時的司機開車走神,而與一輛坦克相撞,摩電被撞出了軌道翻倒。

  『1950年我剛開摩電上道時,在哈爾濱的街道上很難看到一輛汽車。可是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摩電漸漸被無軌電車取代,電車軌道也一條條地被拆除。』於淑琴說。

  1987年,在為人們服務了60年後,哈爾濱的最後一條電車軌道———文明街至秋林公司路段,也被瞬間拆除,拆下來的路軌和石料賣了錢,沒來得及拆的就直接鋪在柏油路下面……

  『大辮子』車,曾是一道風景線

  與有軌電車一樣,被稱為『大辮子』車的無軌電車也曾是哈爾濱人一個美好的回憶。

  高令軍,今年48歲,現在是哈市唯一一條僅存的電車線路———117路電車的駕駛員,在電車上工作已經30年了。從最開始當售票員到當駕駛員,『大辮子』車已經與高令軍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在很多條電車線路上乾過,那時候,成為一名電車的駕駛員是非常自豪的事。一聽說在電車上上班,別人可羡慕了。』說起這話來,高令軍的神情非常激動。在高令軍的眼裡,似乎那時候纔是他最為輝煌的時期。

  哈市公共電車總公司黨群工作部的孫守志說,哈市的『大辮子』可以說是幾經變遷,最早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車型是北京產鉸接式電車,就是中間帶連接部分,車型比較普通,後來在60年代末期,哈市引進了上海產鉸接式電車,檔次就好一點了。上世紀70年代哈市自主研制了地產鉸接式電車,當然也是參考上海和北京的電車車型。到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哈市又購進了北京和沈陽產的鉸接式電車,車型就比以前更高檔了。『哈市公共電車發展最好的時候,電車線路達到10多條,承載了哈市近一半的運力。』

  據了解,從2000年起到現在,哈市建路橋、搞綠化、修廣場,無軌電車的『大辮子』幾乎都被『剪掉』了,南通大街上的無軌電車下馬了,新陽路和尚志大街的電車也相繼『下崗』,如今僅剩下一條線路。

  最後一條『大辮子』正停運

  到這個月月末,哈市最後一條公共電車線路———117路電車因為市政工程改造已經停運兩個月了,但與去年9月份停運一個月相比,這次無論是領導還是職工已經沒有了悲觀感。

  去年8月30日,在哈市交通局召開了一次由公安、交通等相關部門參加的會議,主題是:因市政工程改造,涉及部分公交線路行程調整。117路無軌電車因為在調整之列,從9月1日起,將第二次縮短行程。117路電車車隊前任隊長溫道剛參加了此次會議。

  溫道剛向記者講述這次會議精神的時候,引用了當時會議上的一句話表達自己的無奈:電車線路縮短再縮短。

  事實上,讓這位前任隊長無奈的並不是電車線路的縮短,而是日漸慘淡經營的營運局面。『即使線路不因為市政工程縮短行程,正常運行也是難上加難。』溫道剛說:『以前年停運的111路電車為例,它屬環線車,而且是雙電源的,就是因故障停電或其他原因,用電瓶帶動車輛也可脫線行駛一定的裡程,在全國這種雙電源車是哈市最先研制出來的,研制成功後,很多兄弟城市都來取經。大前年不知什麼原因,在中山路掐斷了2.4公裡的線路,這段路程只好用電瓶帶動脫線行駛。誰知在前年又把亞麻廠到省政府這一段掐斷了1.1公裡。電瓶支持不了了,沒辦法只好停運,只剩下117路了。117路無軌電車的票價目前可以說是全國最便宜的,全程只有5角錢。客源也一直不錯,然而就這一條線路,因為市政工程改造也總是停運,職工們人心浮動,不知道這唯一的一條電車路會不會像111路一樣,對未來沒有信心。』

  『這次停運結束後,不會再因為市政工程改造停運,能保證正常運營了。』17日,在哈市香坊區香電街117路終點站,值班的兩名調度員李金成、賈洪意指著停在路邊的24輛電車對記者說。

  據117路車隊石明傑書記介紹,今年車隊進行了改制,改制後,決心把這條全哈市僅存的一條電車線路經營好,趁著停運階段,對所有車輛進行了大修,爭取在恢復營運時給哈市市民一個嶄新的面貌。

  燃油公交車

  也遇運營瓶頸

  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環境的改善,據了解,哈市大氣環境是煤煙加汽車尾氣混合型污染,空氣質量冬天一般是三級,非取暖期為二級。而如今由於汽、柴油的幾次漲價,哈市的燃油的公共車輛運營也凸現出一些問題。

  相信哈市市民還記得2003年12月24日發生的104路空調車降價風波,當日早晨,104路所有的空調車在車頭掛出了『為了生存,降價一元』的大紅條幅,據104路空調車隊經理張源江介紹,車票降價主要是出於經營考慮,從2003年10月份開始,空調車的上座率每天大幅下降,為保證不虧本,纔出此下策,完全是無奈之舉。後在有關部門的制止下,降價風波只維持了一上午,第二天又恢復了原價。

  『現在空調車的效益遠遠低於豪華線路,如果每天能堅持不賠錢,那就是賺了。』17日,哈市公共汽車某公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負責人一臉無奈地對記者說:『從2003年開始,空調車的效益急劇下滑,平均每天每臺車只賣到450元左右。』

  這位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空調車每天的運營成本為:司機一天的工資80元,乾一天休一天。而現在油價上漲,耗油每天300多元,這樣一天下來,每天必需的支出為將近400元,還不包括車輛的損耗和折舊。『顯而易見,每臺450元的營業額對車隊來說意味著什麼,現在車隊只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虧損。』

  哈市公共汽車總公司一位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如今油價不斷上漲,對公交車的衝擊最大,而公共交通部門是非贏利部門,如果政府部門沒有足夠的補貼,企業經營將面臨很多困難。

  就哈市為什麼要砍掉那麼多的無軌電車而換成汽車的問題,17日記者電話采訪了哈市建委一位相關部門負責人,他向記者介紹,拆除電車線路,一是為實施形象工程,電車的電線和電杆密集雜亂,視覺污染嚴重。二是由於電車電線老化,經常發生事故,造成塞車,給市民出行添了許多麻煩,所以必須淘汰。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