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讓農民過上好日子 通河縣新農村建設成績喜人
2006-08-22 13:45:4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鵬輝 楊松岩 馬少忠 陳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2日電 8月17日,哈爾濱市新農村建設『片會』在通河召開,記者隨哈爾濱所屬的區、縣(市)20多位代表,考察了通河縣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所見所聞,振奮人心。

  窮村『靚起來』

  貧困縣最『難看』的地方就是貧困村,看那裡農民的生活狀態,時光好像比別的地方慢了許多。這裡進行新農村建設難度大。是給貧困的農民帶實惠,還是急著樹形象出政績,通河縣的領導班子選擇了前者。

  鳳山鎮青山村下青山屯,距縣城15公裡,三面青山一面岔林河,交通不便,一到汛期,村民生產、看病、小孩上學都出不了村。村民的電視機都沒信號,只能當收音機聽。今年這個小屯要整體搬遷,通河縣政府為每戶村民准備了42平方米的新磚房,電話、自來水、有線電視全部入戶。每平方米住房造價800元,每平方米住房縣政府給這些農戶600元,剩下的200元由搬遷農民自己以勞代資,幫助拉些修路所需的砂石或出義務工。9月中旬,村民就可以遷入新居。

  通河縣委書記趙洪君說,縣裡新農村建設,重點解決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精打細算,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少搞錦上添花,多些雪中送炭。

  在通河鎮樺樹村,一個6萬平方米的農業綜合示范園區吸引大家的目光。樺樹村原先是個有名的貧困村,一直在窮坑裡打轉轉。去年縣裡開展扶貧工作時,結合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投入資金410萬元,進行農業綜合開發。現在區內已修築鵝捨9棟,牛捨1棟,還有榨油車間和孵化車間,園區內大鵝養殖水面15000平方米。去年養種鵝5000只,購置的一條高級烹調油生產線,現已投入生產。

  今年他們還准備建青貯氨化池3座,農業種植示范田1處,面積1萬平方米。這些項目建成後,年可孵化鵝雛15萬只,養殖種鵝5000只,純收入30多萬元;榨油車間年加工大豆500噸,純收入29萬元。這些項目不能帶動農戶150戶,農戶人均收入可增加1000元。

  夯實基礎攢後勁

  新農村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沒有堅實的發展基礎,暫時的繁榮就有可能曇花一現。通河縣領導者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借新農村建設這個契機,集社會各界力量,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7841萬元,是歷史上最高的一年,整個工程在今年10月1日前可全面竣工。

  圍繞農村經濟發展,重點實施了三化、兩建、一轉工程。三化:一是推進農業科技化。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稻大中棚育秧等農業先進適用技術16項,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30萬畝,水稻大中棚育秧面積達到70%%;新增各類農機具2750臺套,全縣農用機械保有量達到248萬臺套,田間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7%%。二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在推進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規模。三是推進農業特色化。擴大綠色優質水稻種植面積,發展以大鵝、北藥、食用菌為重點的特色種養業。兩建:一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抗旱保春種為重點,投入農田水利建設資金210萬元,維修乾支渠35條,新打抗旱大小機電井700眼,購置水泵1100臺套。啟動了投資157萬元的清河鎮土地整理項目和投資794萬元的三站建興土地整理項目。新建自動雨量監測站8處。二是加強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以糧食行業協會為代表的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到21家。一轉:積極發展勞務經濟,新轉移農村勞動力3216人,累計達到2.5萬人,上半年實現轉移收入6250萬元,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

  由『要我乾』到『我要乾』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通河縣的鄉村乾部經常提起這句話,它形象地概括了通河人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解和態度。在有政策沒資金的情況下,省級貧困縣通河沒有在原地『等、靠、要』,而是積極引導群眾自覺自願地參與新農村建設,實現了群眾由『要我乾』為『我要乾』,由『逼著乾』到『爭著乾』的轉變,激發了群眾自己動手改變落後面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群眾參與決策、項目建設和管理。修建白色路面時,各村都召開了村民座談會,要求群眾在擴道、環境整治等方面予以配合,並發放了問卷調查。對重點村的投資情況及時、真實地向村民公開,增強透明度,主動接受村民監督,使村民有了一本明白賬。本著『誰受益、誰出力』的原則,在修路和環境整治時,通過組織村民『一事一議』,使受益群眾積極主動地投工投勞,確保了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和工程質量。

  黨員乾部的帶頭作用,在新農村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鳳山鎮青山村被縣委確定為扶貧開發重點推進村後,按規劃村裡要拆除障子3600延長米,拆除倉房32個,拆除住房3處。為了解決拆遷戶的建房困難,黨支部書記姜龍祥找親屬和朋友,為農戶籌集舊磚和木料,還為拆遷戶解決貸款共5萬餘元,為農戶解決了實際困難,群眾的氣順了,很快就把工作完成了。那時正值春耕大忙季節,姜書記家的地是全村最後一個種完的。為了幫助村民緩解旱情,他無償讓出自家的養魚池,供村民灌溉,把自家的水泵和柴油機借給村民使用。

  烏鴉泡鎮依山村過去是出了名的貧困村,按照規劃要求,村裡需要打通三條半截路,有40多戶農戶需要把自家障子向內收縮2米,有10戶需要拆掉棚屋圍牆,有3戶正房需要扒掉。可以說工作量大、難度大、壓力大。村裡連續召開了四個會:兩委班子會統一了思想認識,明確了責任分工;黨員會把有關事情向黨員交了底,爭得黨員的支持,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村民代表會說明了新農村建設是個難得機遇,讓村民代表們心裡理解、行動上配合;拆遷農戶會講明了政策,公布了補償標准,交待了拆遷時限。但在實施中,個別農戶借機提出了一些苛刻條件。為此,村乾部們逐家逐戶做工作,受損失較大的由村裡給予合理補償,損失相對較小的則通過找親托友、積極疏通。特別是在兩戶住房、一戶牛捨涉及拆遷,阻力較大。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連續一周時間輪番到家做工作,有時一談就是一宿。在修村內路面時,正是農村割地搶秋的時候,人馬車較多,常跟工程碰車。村乾部與鎮機關乾部一道,每人負責一段,從工程質量,料車安排、人車通行、養生維護等多個方面進行全天監守,近一個月沒睡過一個安穩覺,全力工作,終於按期完成了各項工作。

  靠這種螞蟻啃骨頭的精神,通河今年新修通鄉公路3條、542公裡,通村公路6條、36.8公裡,各村硬化道路140.7公裡。新增改水村屯34個,解決5萬人飲水問題。完成去年確定的8個重點村和今年確定的2個試點鎮和21個試點村綠化、美化工程,改善了村屯環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標准有要求,無標准答案,我們要結合通河情況,向百姓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這是通河縣縣委書記趙洪君去年對記者說過的一段話,時隔一年,我們再次走進這片沃土,看到通河人已在答卷上寫下了精彩的一章。

  2005年,通河縣進一步完善了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總體思路,推進了『稻、牧、林、藥』四大主導產業,全縣農村經濟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全縣A級綠色優質稻面積發展到40萬畝,比『九五』期末增長60%%;以畜產品加工企業和大鵝孵化企業為龍頭,黃牛、大鵝發展到418萬頭、180萬只,比『九五』期末分別增長了3倍、8倍;累計完成造林面積29.6萬畝,比『九五』期末增長2倍;以哈中藥六廠為龍頭,中藥材種植面積發展到1.2萬畝,比上年增長20%%,比『九五』期末增長4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新成就,全縣累計投入1.4億元,完成大小農田水利工程287項,比『九五』期末增加投入6000萬元,新建工程110項,大大地提高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了農業發展後勁。

  農業技術推廣取得了新成果,去年全縣共推廣節水灌溉、大中棚育秧、大豆壟三栽培、水稻超稀植、藥劑滅草等新技術38項,面積達到80萬畝;新技術推廣比『九五』期末增加13項,面積增加30萬畝,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率由『九五』期末的37%%提高到44%%。

  2006年的通河農業重點實施『2888』工程。即2個新農村建設試點鎮(濃河鎮、祥順鎮),8個省、市部門包扶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8個省、市部門包扶的扶貧開發整村推進試點村、8個第二批扶貧開發整村推進試點村提檔昇級。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