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1日電 勃利縣委、縣政府依托資源優勢狠抓財源建設,縣域經濟步入了加快發展的快車道。2002年以來,勃利縣已連續4年被評為黑龍江省財源建設先進縣。2005年全縣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2億元,同比增長66.5%,是2000年的4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8476萬元,同比增長34.3%,是2000年的3倍;稅收總額實現2億元,同比增長79.8%,是2000年的3.7倍。勃利縣如何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勃利縣縣委書記趙恆太說,實施財源項目立縣戰略,讓勃利縣經濟發展實現了根本性轉變。針對全縣實際,把戰略重點確定在『工業立縣、項目富縣』上,確立了『圍繞財源抓經濟,立足優勢抓財源,突出項目抓收入,壯大實力促發展』的戰略思路。成立了全縣財源建設規劃編制領導小組,明確了工作目標。幾年來,在用好用足省市出臺縣級財源建設有關政策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出臺了包括用地、稅費減免、獎勵等內容的財源項目優惠政策。對骨乾龍頭企業和大的財源項目實施稅收地方留成部分返還的政策,積蓄企業發展後勁。
幾年來,這個縣從牽動財源建設的四個重要環節上實施突破——在培育優勢產業上,立足煤炭資源優勢,先後引資建設了億達公司、恆煤焦化廠等一批煤炭加工企業。目前,全縣已形成310萬噸的洗煤能力、105萬噸的焦炭生產能力,一大批以煤為主的企業已經形成產業優勢。煤炭產業上繳稅金1.5億元,佔全縣工商稅收的70%;在深化企業改革上,通過『騰籠換鳥、借雞生蛋、築巢引鳳』等措施,大力推進企業資產重組,實現了全部工業企業民營化。幾年來,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共盤活存量資產5億餘元。2000年工業提供財政收入為3407萬元,佔全口徑財政收入的48.6%。2005年工業提供財政收入1.9億元,佔全口徑財政收入的77%;在推動民營企業發展上,調整和出臺了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的優惠政策,在政治待遇和經濟激勵方面給予重獎,在資金和服務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過扶持,億達信公司2005年稅收突破億元,在全省納稅50強企業中名列第12位,全省非公有制企業第1位,真正實現了反哺全縣財政收入。2005年,全縣新興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完成工商稅收1.3億元,是2000年的16倍;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上,通過引、建、育並舉,在資金匹配、貸款貼息、產品促銷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重點扶持骨乾龍頭企業。通過龍頭聯基地,基地聯農戶,形成產業化鏈條,帶動基地面積和養殖規模的擴大;在發展後續大項目上,確定了一批符合縣情,增收潛力大的後續項目形成煤炭優勢產業企業群體,構建全縣循環經濟的發展框架。圍繞煤化工、生物制藥等六大優勢企業群體建設任務,論證了38個發展建設項目,132個後續儲備項目,保證了全縣財源項目工作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趙恆太強調,實踐證明,縣級財源建設工作之所以進展順利、效果明顯,與全面加強領導、完善工作推進機制、搞好協調服務是分不開的。
加強了對財源建設工作的領導,成立了由書記、縣長為組長的財源建設領導小組和專項推進辦公室,把財源建設工作納入縣委、縣政府總體目標考核體系當中,與其他重點工作一同考核。制定了財源建設考核評比辦法,把考核結果作為評價領導班子和調整任用乾部的依據,並嚴格兌現獎懲,充分調動了全縣乾部抓財源建設的積極性。清理行政審批事項,實行『一門受理、並聯審批、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制度,提高了辦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