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2日電 這些年來哈爾濱民間民俗藝術博覽就像一塊土壤孕育著民間民俗這朵奇葩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哈博會』為塵封的民間民俗藝術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這些年來民間民俗藝術品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在第七屆『哈博會』上,又新增了發絲繡、玻璃建築、鐵線漆畫等多個品種的民間民俗藝術品。民間藝人走上大學講壇
一批民間藝人因為『哈博會』成了小有名氣的人物。省民協秘書長王益章告訴記者,很多從『哈博會』走出去的民間藝人都被請進了大學去講學。魚皮畫的作者劉昇曾經在『哈博會』上榮獲過『十佳藝人』的稱號,後來又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的『山花獎』,將我們的魚皮工藝推向了全國。現在他成了佳木斯大學的客座教授,而他的全部作品也已被佳木斯大學的博物館收藏了。樺樹皮工藝品的作者陶丹丹在『哈博會』上獲得『十佳藝人』後又在杭州獲得了『全國十佳藝人』的稱號。她兩度被請到中央美術學院的講壇上,並且下個月還要到清華去做講座。還有剪紙藝人傅清泉現在在老年大學任課。民間藝人辦起了學習班
『哈博會』這一文化品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而民間藝術家的隊伍也跟著『哈博會』在一起發展壯大。由起初具有傳統技藝的手工藝人,發展到今天社會各界人士積極介入、不同年齡段的愛好者廣泛參與;由起初單一的原生態形式發展到今天擁有手工作坊、實行以銷定產,可以說『哈博會』令民間藝人經歷了一次時代的變遷。
談及此,哈爾濱市文聯副主席李建華深有感觸。翟孟義的東北風情木雕在『哈博會』上闖出了名氣,訂單接踵而至,忙不過來的他組織了一批下崗工人來幫忙。剪紙藝人陳紅霞在方正辦了一個剪紙學習班,帶動了一大批剪紙愛好者,形成了一個藝術團體。還有民間木雕藝術家趙成有亮相1999年的首屆『哈博會』後,就嘗到了做木雕的甜頭,將家裡的另外五位兄弟都發展成了木雕藝人。這8年來,趙成有的技藝也越來越臻於成熟,甚至可與明清雕刻家媲美。當然藝人們考慮得更多的還是民間民俗藝術品的走向——市場。所以有的民間藝人,比如劉昇已經辦起了自己的文化發展公司。兄弟城市紛紛效仿『哈博會』
自1999年『哈博會』創辦以來,它挖掘、打造出了魚皮工藝、樺樹皮制品、木雕、鍛銅等多個極具地域特色的民間民俗藝術品的代表門類,部分作品先後赴北京、上海、美國展出,一些作品還摘取了全國民間工藝最高獎『山花獎』。
『哈博會』也因此成了一塊日益響亮的文化品牌。濟南、長春、天津等兄弟城市紛紛派出隊伍觀摩學習『哈博會』的成功經驗。李建華告訴記者,2002年長春就派出了一隊人馬專門來哈了解了『哈博會』辦展的全過程,並且回去以後長春市文聯就找到中國文聯聯合創辦了中國·長春民間藝術博覽會,長春市政府還專門為這個博覽會投資100萬。
現在長春市文聯的工作人員也常常會來黑龍江尋找樺樹皮制品和魚皮制品去參展。但哈爾濱市文聯主席王忠義說,這並不可怕,今後民間民俗博覽會必定是要走市場的。只要我們一頭聯系好民間藝人、一頭聯系好市場,就能將展會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