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3日電 今年,林口縣面對降雨量比往年同期增加50%以上,農業災害較重的嚴峻形勢,采取多項有力措施,多輪驅動、雙管齊下,努力確保農民受災不減收,實現農村人均純收入5160元,同比增長8%。
入汛以來,受低氣壓控制和倒槽影響,林口縣先後發生四次較大強度降雨,造成了6621公頃耕地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到3571.1萬元,影響了部分農民的生產生活。林口縣委、縣政府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全力抗災自救,穩定了農村生產。氣象部門24小時對天氣進行監測,及時向雨區和鄉鎮通報氣象信息,做到實時跟蹤預報,把損失降到最低,多路並舉,確保全縣農村人均收入穩定增長。
縣委、縣政府針對受災較重的青山鄉,組織沒有受災村屯村民400餘人,為受災村屯排澇近4000畝,鄉農技站在第一時間組織人員到北安縣調回早熟品種大豆,種植受災耕地達10000餘畝,鄉黨委又積極組織絕產地塊家庭勞動力2300餘人到沈煤集團務工,這些務工人員月工資平均達到3500元,保證了受災村民正常生產生活;建堂鄉災情發生後,機關乾部深入村屯幫助排澇,鄉政府組織受災村民在絕產地塊補種飯豆6000餘畝,青貯玉米2000餘畝,早熟品種大豆6000餘畝;刁翎鎮在災後派出10多名機關乾部到雞西、勃利、七臺河等周邊縣市為村民聯系秋白菜銷路,全縣近千畝秋白菜長勢喜人,秋菜銷路進了『保險箱』,受災土地又成了農民『豐產田『。
為了提高農業的抵御自然風險能力,減少災害發生,他們積極組織相關部門加大退耕還林力度,減少水土流失面積,積極籌措資金,增加防洪工程數量,從源頭上杜絕洪澇災害,投資700餘萬元對中小河流、水庫治理改造,防險加固,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爭取2500萬元的基本農田整理項目,可使1700公頃低效農田改造成穩產良田,可新增耕地93公頃。由於前期林口縣受到多雨、低溫寡照的不良天氣影響,縣委、縣政府組織農業『土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強化排澇敝?措施,引導農民多產多鏜,有效地防治病蟲草害,確保農民增產增收。
此外,林口縣還采取田災損失田外補的『妙策良方』:勞務輸出一直是林口農民致富的『金招牌』,組織農民在農閑時季節性輸出一萬餘人,增加農民收入;抓住秋季收山的大好季節,組織農民上山采蘑菇、刨藥材、采山果,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做到以副補主,以豐補歉,應收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