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6日電 記者在雙城采訪時,聽到農民談論最多的是『農業產業化』。細問之下,這緣於雙城『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戰略。這個戰略是:以農業產業化為牽動,通過以基礎農業起步、農牧產業鏈條式延伸、工業規模化擴張的發展路徑,加速工業化進程。2005年,該市實現生產總值147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45.5億元,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工興農旺、迅速崛起的態勢。
優勢轉化向質效型現代農業轉型
雙城是典型的平原農區,長期以來農業『一枝難秀』,產業結構失調矛盾突出。通過資源優勢轉化,既實現了傳統農業向質效型現代農業轉型,又為發展畜牧業、加工業提供了原料,一舉數得。
大規模建設糧、肉、奶、蛋生產基地,形成產業鏈條緊密、企業基地互為依存的格局,通過實施沃土、農機、水利、科技、良種五項工程,建設了200萬畝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建牧業專業村69個、養殖小區62個,發展養殖專業戶3.1萬戶。2005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1家,年產值43億元,形成農牧產品精深加工為主體的基礎工業雛形,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全市奶牛存欄達到22.4萬頭,家禽飼養量1661萬只,生豬飼養量93.1萬頭,肉牛飼養量38.3萬頭,年可提供鮮奶62.8萬噸、肉制品8.9萬噸。
『植根於種植業,拓展於畜牧業,深化於加工業』,『三業』形成了良性循環。截至目前,該市共引進江蘇菊花、南京雨潤、山西杏花村、山東富榮等中外馳名的大集團、大企業11個,帶動原料基地農戶10.5萬戶,與農戶對接率達到8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4331元。
多元發展農業產業化帶動工業化
早在1987年,瑞士雀巢落戶雙城,拉動種養兩業鏈條式發展,並逐步探索出『農業產業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模式。
近年來,該市采取龍頭帶動、基地支橕、園區聚集、市場拉動的經營模式,使得農業產業化逐步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
目前,該市建設了以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體的開發園區體系,形成了集群發展、產業聯動的園區效應,共吸引103戶企業入駐,其中投資超億元企業15家,國內500強企業6家。預計『十一五』期末,開發園區可拉動該市實現生產總值26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
通過實施農業產業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到『十五』期末,規模以上工業項目達到43個,年產值51億元,稅金3.6億元,食品、飼料等七大集群產業牽動縣域經濟發展,經濟結構、增長方式與質量實現了根本性轉變。2005年,在雙城雀巢公司減稅1.8億元的情況下,該市財政收入仍保持增長。一位多年在基層工作的乾部說:『經濟發展多元化,改變了多年來『雀巢』一柱擎天的狀況,也增強了產業化牽動力。』
品牌戰略提昇縣域工業競爭力
雙城市委書記喬樹江說,推進農業產業化帶動工業化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只有不斷加快農業區工業發展,纔能強市富民,而縣域工業競爭力的核心是實現品牌戰略,打造工業強市。
該市在引進知名企業、大上品牌項目的同時,大力培育具有地方品牌產品。目前,已培育『豐禾』玉米良種、榮耀飼料等地方知名品牌30多個。
為提昇產品市場競爭能力,雙城還通過政策扶持,建設新勝蛋禽、周家輕紡等專業批發市場8處、各類綜合交易市場54處,年成交額達20多億元。大力培育5000多名經紀人,建成各類專業協會56個,引導12萬戶農民進入產業化經營體系。『十一五』期末,工業將佔縣域經濟比重的60%,財政貢獻率達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