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1日電 題:為祖國獻油5億噸 大慶精神續寫輝煌
記者 印蕾
時針定格在公元2006年9月1日,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一采油廠的原油生產指針定格在五億噸,這個數字佔大慶油田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強,佔全國同期陸上油田原油總產量的十分之一。
第一采油廠於1960年10月成立,是大慶油田成立的第一個采油廠。管理油田面積161.25平方公裡,地質儲量12.275億噸。1965年采油一廠原油產量迅速達到611萬噸,1974年原油產量達到1000萬噸,1991年原油產量攀昇至1500萬噸並連續穩產8年。僅『十五』期間累計實現產品勞務收入837.12億元,上繳利潤580.03億元。
物質財富可量,精神財富無價。第一采油廠是大慶油田建廠最早、規模最大、產量最高、效益最好的采油廠,同時還是大慶精神重要發源地,文化底蘊深厚的采油廠。黨委副書記張建軍說,『咱一廠是出了物質出精神。』
20世紀60年代那場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不但開發了大慶油田,中國『貧油論』的帽子一舉被甩掉,而且培育了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核心內容的享譽中外的優秀石油文化。第一采油廠也成為大慶精神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乾革命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明的紀律、嚴肅的態度』——一廠三礦中四隊創立的『三老四嚴』成了油田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動力。
『乾本職工作,壞天氣和好天氣一個樣,夜班和白班一個樣,領導不在場和領導在場一個樣,沒有人檢查和有人檢查一個樣。』——『四個一樣』的優良作風源於一廠二礦5排65組,成為大慶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一廠人擁有的『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傳家寶』卻始終沒有丟。
曾當了十幾年礦長後又走上副廠長崗位的張景昆被譽為『三老四嚴』的傳人。大家說,萬事『嚴』當頭是他最大的特點。由於工程質量等原因,當時全油田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現代化聯合站——中十六聯出了問題。時任第三任礦長的張景昆心急如焚。那段時間他天天蹲守在站裡,除了耐心細致地做員工的思想工作,還以身作則,把思想化為行動,每天穿梭在全站10個崗位間,按照高標准整改每一個細小問題。一臺設備沒達標,他要求推倒重來;一個螺母有松動,他要求重新緊固。嚴格要求,嚴出成果。經過全站員工的共同努力,全站上萬個靜點、上千個動點全部達到無泄漏,一流設備率達到100%。
采油二礦北八隊采油工劉麗,1996年3月被調至5—65井組擔任井長。『我是井長,光靠自己乾不行,還要引導其他同志一起繼承井組「四個一樣」的好傳統。』這是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有一年夏天,5—64井需要清蠟,可天公不作美,雨一直下個不停,井場四處積水,車進不去,電機也運不上去。清蠟不等人,劉麗准備人工抬電機上井。一個組員認為領導不知道,隨便填個數據算了,劉麗認真地和組員講起井組『四個一樣』的傳統和老井長李天照自覺從嚴的小故事,使其他組員深受教育。大家馬上抬起幾百斤重的電機,一步一滑上了井,按時清蠟,保證了錄取資料的及時性和准確性。
『素質高低使用不一樣,管理好壞待遇不一樣,技能強弱好壞不一樣,貢獻大小薪酬不一樣』。始建於1962年的第二油礦,在秉承『四個一樣』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個不一樣』的管理理念。在繼承和創新中,從關注生產環節到關注改革進程的發展,由關注生產力要素到關注生產關系要素的發展,由注重工作作風到注重激勵機制的發展,由強調員工奉獻到強調滿足員工需求的發展,實現了管理理念的文化跨越。
一個歷史時刻即將來臨,黨委書記楊廣山說,我們不搞儀式,不請嘉賓,只想以這樣一個時刻激勵我們的員工,繼續發揚大慶精神,用一廠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續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