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4日電 傳統的民俗民間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瑰寶,現在,它們卻在慢慢的消逝,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關注它,保護它。在哈爾濱市第七屆民間民俗博覽會閉幕之際,人們不禁關注起這樣一個話題:面臨著『斷代』之痛的民間民俗藝術如何傳承下去。
絕技無人傳承
『我的鋁版浮雕是國內一絕,獨我一家。』在50多歲的林世復手裡,一張普通的0.2厘米鋁板經過幾道工序就成了一張價值近千元的鋁版浮雕畫精品。林世復原來是哈爾濱市一家珠寶商店的銀匠,他在參加工作之初就和老師傅學習打造銀器,老師傅教了他一手絕活———打造銀版畫,後來他發現打造銀版畫成本過高,且銀子易氧化,因此他選用了薄鋁板做原材料制作鋁版畫,走出了一條從學藝到創意的道路。他的畫被民俗藝術館收藏了很多幅。如今,有一個想法令他不安:他這鋁版畫目前無人可以傳承,自己的女兒不願意學,也沒有徒弟願意和他學習制作。
林世復說,哈爾濱舉辦的民間民俗博覽會已經有七屆了,幾乎每屆他都去看並且積極參展。他期待著能有年輕人對他的東西感興趣,以此找到個徒弟。可他發現,每屆博覽會來參觀者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少,來幾個也是走馬觀花。林世復想,政府部門要是能扶持一下,讓這些民間藝術發展下去就好了。
從事民間藝術的只剩老藝人
單紅是哈爾濱市一位剪紙藝術家,她從小就和姥姥學習剪紙,這一剪就是51年。她的剪紙現在已經有3000多種花樣,先畫後剪,人物形象逼真。她開了自己的店,專門銷售剪紙畫。她在全國性的工藝品博覽會上還得過大獎,也曾收德國、日本、新西蘭人當過徒弟。她說:『相比之下,咱們當地人對這門民間藝術的愛好遠不如外國人。剪紙是慢中出細活、熟能生巧的事,咱們這兒有的人跟我學了幾天,覺得掌握技巧慢,半途而廢了。』單紅參加過七屆哈爾濱民間藝術博覽會,她的總體感覺是中老年人在展示技巧,中老人在看,年輕人對此都不注意。對此她很有感慨:『早些年說老藝人保守,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但經過這些年來看,並不是這回事。如今年輕人的懶惰思想和不願吃苦,纔使得民間藝術沒有良好的發展下去。』
搶救聲急:市場運作程度不夠
記者曾在今年的第十七屆哈洽會上,目睹了綏棱縣的黑陶藝術大放異彩,美國一家工藝品商與綏棱黑陶文化科學研究所達成了意向性購銷協議。這個洽談結果固然令人興奮,但更值得稱道的是這個縣保護黑陶藝術的積極作法。綏棱縣有60多年生產制造黑陶的歷史,所生產的黑陶秉承傳統的『龍山文化』遺風,在國內外收藏界享有盛譽。然而據了解,這一民間工藝品也曾面臨絕跡的危險。現在,這個縣正行動起來,組織專門人員對那些『南飛』的老藝人進行走訪,對綏棱黑陶技藝進行搶救整理,同時聘請老藝人們回鄉創業。這個縣還積極與省內高校發展『產學研』聯合,建立研發基地,在學校中開設民間藝術欣賞、制作課,培養青少年對民間藝術的興趣。
這一點,哈爾濱市久聞民間藝術工作室的於久聞老師也有同感。他說,咱們北方對於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重視程度還不如南方,這主要是群眾的文化底蘊、政府的支持力度、市場運作程度不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個年輕人學習制作並能夠表演皮影戲要好幾年時間,學成後還要看在市場的運作情況,見效很慢。所以很多家長都沒有讓孩子乾這一行的願望。他在兒童藝術劇院的時候,他們皮影劇團到南方演出的訂單極多,南方孩子們從小就得到了民間藝術的熏染。反而是在咱們當地,演出訂單效果不好。
於老師說,前不久在唐山舉行的一次全國皮影雕刻比賽中,陝西省有一個村子雕刻的作品獲得了第一名。那個村裡從老到幼都會雕刻皮影人物,而且村裡還負責運輸銷售,這些做法極大鼓勵了村民們,民間藝術也順理成章地傳承了下去,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借鑒的經驗。近幾年,我省已經大大提高了對於民間藝術的認知,每年都有展示民間藝術的博覽會,這些展會舉辦的很好,為民間藝術的傳承起到了橋梁和紐帶作用。在市場運作上,還應加大幫扶力度,比如開闢永久性的民間藝術展館和市場,在一些中小學校的課堂上開設多樣的民間藝術欣賞課,只有全方位的發展纔能讓更多的民間藝術發揚傳承下去。
糖畫新穎,可是問詢求教者少。
在哈爾濱市第七屆民間民俗博覽會上,來參觀的大多是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