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品牌爭議扼住秋林"咽喉" 百年老店無緣"中華老字號"
2006-09-04 10:16:4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蒙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4日電 品牌爭議扼住秋林『咽喉』

  『哈爾濱一大怪,大列巴像鍋蓋』,這流傳甚廣的『哈爾濱三大怪』中的一句,說的就是秋林面包。在外地人眼中,秋林大面包不僅僅只是一個老字號企業的產品,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了城市的『名片』。然而,這個老字號卻無緣『中華老字號』的評比,不禁令人嘆息不已。

  哈爾濱市商務局負責『中華老字號』申報工作的負責人說,秋林品牌無緣老字號,是十分令人惋惜的事。

  據介紹,目前,掛『秋林』牌子且運轉正常的企業共有三家:秋林股份有限公司、秋林糖果廠、秋林食品廠,它們均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其中,秋林股份有限公司為上市公司,大股東為奔馬集團,秋林糖果廠和秋林食品廠正在進行改制,改制前的主管單位為南崗區商務局。正是這『三足鼎立』的形勢,使秋林品牌被肢解,難以形成合力。

  秋林股份公司認為,作為秋林的主體,他們擁有商標使用權,而秋林食品廠和秋林糖果廠認為,現在的秋林股份只是純粹的商業企業,沒有生產過一根紅腸,沒有生產過一塊面包,評選標准裡的『具有傳承獨特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從何談起?

  三家各持己見,爭執不下,只好各自申報自己的材料,出現了一個秋林品牌三家申報的局面。

  三方申報方案最終流產

  據了解,哈爾濱市商務局曾經與各方商談,設計出三方共同申報的方案。然而,由於各方未能達成統一,這個方案最終流產。

  秋林股份公司一位人員表示,企業對申報『中華老字號』十分重視,態度也十分積極。歷史上,秋林食品廠建於1919年,而秋林糖果廠則是1980年從秋林食品廠分離出去的。在長期的經營中,秋林公司『前店後廠』的模式一直延續到1993年。1993年,秋林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秋林食品廠、秋林糖果廠從總公司分離出去,獨立注冊,但仍歸公司領導。在此期間,這兩個企業無論遇到資金、設備、人員、商標注冊、法律糾紛,甚至房屋維修的事宜,均由總公司解決。2004年,哈爾濱市政府決定再次進行『國有股退出』改革,奔馬集團成為秋林公司大股東。按照協議,兩個廠子歸秋林股份托管,待改制完成後再行收購。然而當秋林股份改制完成後,這兩家廠子已經自行改制。

  正是由於復雜的關系,商標使用的問題一直沒有明晰。申報『中華老字號』的糾紛只是這種隱患的總爆發。在這種復雜情況下,哈市商務局提出三家共同申報的方案,但是秋林股份公司沒有同意。秋林股份公司認為,秋林商標使用權是屬於秋林股份的,另兩家企業在改制完成後,成為獨立法人的企業,他們之間的托管關系不在,秋林公司要尋找適當方式收回商標使用權,必要時會訴諸法律。

  在采訪秋林食品廠時,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十分低調。據秋林食品廠廠長侯勇介紹,食品廠把材料報上去後,具體情況要由商務局掌握,企業也不清楚最終結果,一切要由主管部門決定。

  地方企業的重大損失

  秋林成立至今已有106年歷史,是個地道的『百年老企』。成立之初,采用的是『前店後廠』的形式,既有產品,又有商服。在它最輝煌時期,企業資產曾達到全國商業第三,利潤全國第一,參評『中華老字號』具有巨大優勢。

  能夠評上『中華老字號』對企業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榮譽,更會使自身的品牌昇值,因此,眾企業趨之若鶩。『中華老字號』評選並非首次,早在1991年,原內貿部就組織評選過。當時,只要品牌創立於1956年以前都可以申報,而且『中華老字號』的稱號沒有使用年限,對『老字號』企業的後期監管也沒有力量去做。據不完全統計,除原內貿部所評選的1600餘家『中華老字號』外,全國自稱老字號的商家數量達上萬家。

  針對『老字號』被濫用的事實,商務部決定進行規范,今年6月啟動了老字號企業的重新評定工程。在新的《『中華老字號』認定規范》中,不僅要求品牌具有50年以上的創辦年限,還要求當選企業具有傳承獨特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同時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更重要的是當選『中華老字號』的企業具有良好信譽,並保持良好的經營狀況。

  秋林股份公司對無緣『中華老字號』十分無奈,據一位負責人介紹,雖然這次沒有報上,但是好在秋林在1993年就評上過『中華老字號』,有證書有牌匾,況且秋林就是老字號,評上評不上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毫無疑問,秋林在『中華老字號』評選中提前出局是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因為無論從企業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以及在我省的地位、影響看,秋林公司都是具有優勢的企業,它的出局,對哈爾濱市乃至黑龍江省來說都是個重大損失。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