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友誼縣場聯手一盤棋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
2006-09-04 13:31:4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軍 張益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4日電 『小而美、小而淨、小而特』,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美不勝收;高等級與通鄉村公路的開通,搭建起了群眾出行便捷、農民致富之路;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文化事業繁榮興旺,通訊、信息暢通發達……

  今天的友誼,變化之快、之大,來源於友誼縣與友誼農場『一股繩』,擰出的力量。

  友誼場、縣傾力建設的小城鎮一景。

  『不求所屬,但求所在,不講地盤,但求發展』;『資源聯開、項目聯上、市場聯興、教育聯辦』;『優勢互補、共謀共建、齊步發展、共同繁榮』;這48個字,是友誼縣、場真誠協作、合力發展,走區域經濟一體化之路的真實寫照。

  達成共識走一體化發展道路

  由於歷史原因,友誼縣和友誼農場,雖同頂一片藍天,卻因各具行政職能,一度各自為政,單打獨斗,老死不相往來。體制的特殊性,曾阻礙了友誼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項事業發展,也使群眾的生活水平一度處於較低狀態。

  友誼要發展、要進步,惟有走區域經濟一體化之路。這是縣、場兩家高層領導,多次磋商後形成的共識。

  用全新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縣、場開始共同為實現『富民、興場、強縣』宏偉目標而奮斗。

  『你建設、我支援』,『你築巢、我引鳳』,『你建廠、我扶持』,『你投資、我服務』,『你發展,我助力』。縣、場開始合力發展。友誼縣用『小政府大服務』的思維,發揮縣政權在地域發展中的政策引導、組織、協調和服務的功能,認真履行好各項政府職能;友誼農場則利用知名度高、資源豐富和雄厚的農業基礎等自身優勢,同縣裡攜手並肩,兩輪驅動發展區域經濟。

  資源共享在產業發展上尋求合作

  圍繞資源,共上項目。為了助推農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2003年,友誼縣委、縣政府主動登門溝通,第一次與友誼農場聯合組成項目考察組。去省外考察回來後,縣、場、先後共同建設了多個能夠拉動產業發展的龍頭項目。其中,總投資2億元的10萬頭肉牛屠宰加工項目已建成投產,其生產能力目前為全省最大,全國第三位。而總投資近億元的千萬只大鵝養殖加工項目,也位居全國農墾系統同行業之首。

  圍繞項目搞好調控。友誼縣委、縣政府將友誼農場放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全局考慮,統籌縣與農場的經濟發展布局,合理調整產業及產品結構,發展優勢企業,壯大龍頭項目。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北大荒麥芽集團、黑龍江省晨誼麥業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大麥、小麥加工產業鏈,以豐源、盛源油脂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大豆加工產業鏈,以虹豐、瑩特米業為龍頭的水稻加工產業鏈,以北大荒牛業、鵝業為龍頭的畜產品加工產業鏈。

  圍繞存量同抓改革。借助企業改制的有利契機,全力扶持農場企業發展。通過聯手抓企業改革,共同招商引資,采取兼並、租賃、合資等形式,盤活甘油廠、糖廠等企業存量資產1000多萬元,轉移區域內富餘勞動力1000餘人。

  項目聯上合力推進小城鎮建設

  友誼縣委、縣政府加強統籌,從改善交通、人居、生態『三大環境』出發,通過向上爭取、聯合籌資等辦法,多方投資,加快建設,促進縣、場與城鄉向一體化方向快速發展。

  近年來,友誼縣共向上爭取資金1.6億元,自我投資2000多萬元,友誼農場也投入300餘萬元,相繼建設完成通鄉、通村公路93.6公裡。同時,富密路友誼段網化公路也正在抓緊建設。

  友誼城鎮的『綠化、美化、亮化』,自流排乾和街道、人行道硬化,公園改造……在縣、場雙方共同努力下,轄區群眾生存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縣環保局與農場環保科率先實行合署辦公,共同治理,改善友誼區域內環境問題。他們多方籌集資金千萬元,興建縣、鄉學校教學樓2.8萬平方米,維修改造鄉鎮學校危房1.2萬平方米。友誼,被評為全省教育綜合督導先進縣。

  政策通用機制聯建共謀發展

  縣政府制定的招商引資、項目開發和園區優惠政策,『內外一致,縣場平等』。為了配合農場發展畜牧產業,縣裡出臺了扶持肉牛及大鵝養殖的若乾意見,為養殖戶提供貼息貸款,為養殖戶開闢『綠色通道』。

  縣政府從軟環境建設入手,為農場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10萬頭肉牛項目落戶友誼之後,縣裡特事特辦,拿出近200萬元資金,將6萬伏高壓線路遷出廠區後,又將友誼收費站向南遷出1公裡,從而使該項目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見效。

  當北大荒鵝業有限公司的合作商來友誼農場收購大鵝時,縣農委、技術監督等部門實行現場監督服務,避免了收購方坑農害農的現象發生。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友誼縣委、縣政府共為縣域內農場企業解決重大實際問題50多件。此外,友誼縣還與友誼農場建立了聯席會議、項目合作、信息通報等制度,為縣、場共謀共建提供制度保障。去年縣、場雙方領導先後召開7次協調會議,共同研究公路建設等有關問題。今年,縣、場共同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機構,本著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多元投入的原則,開始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

  縣、場合力『一股繩』,使全縣生產總值連續多年保持13%以上增長速度,人均招商引資額與任務指標連年在雙鴨山市位居榜首,項目開發『雙百雙十工程』目標完成率名列前茅……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