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4日電 在肇東市肇東鎮,老范的草場很有些名氣。當地人頗為羡慕的說:人家老范,現如今就是一個莊園主。
8月30日上午,在老范的『莊園』裡,收獲的喜悅和忙碌寫在每個人的臉上。在草場的入口處,老范正和幾個工人在檢修一臺割草機。『今年羊草長得非常好,這兩天就開始收了,現在看收成相當不錯。』一見到我們,老范就爽快地說出自己的高興事兒。
老范名叫范志青,是肇東市糧食局的退休職工。2001年,他以每年5000元的價格承包了2300畝鹽鹼地,承包期25年。回憶那時的情景,老范說:『我退休後和老伴兒養了幾十頭奶牛,包這塊地為了放牧、喂牛。當時這裡是一片鹽鹼地,稀稀拉拉的有點草,到處是大坑、大包。來一陣小風,白花花的鹼面飛得到處都是,附近老百姓成車到這裡拉鹼土。』
不過,這樣的情況在2004年有了改變。據陪同記者采訪的省水利科學研究院農田水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陶延懷介紹,從2000年起,省水利科學研究院課題組根據松嫩平原鹽鹼土分布及分類情況開始在不同地塊展開小規模的治鹼改草試驗研究。2004年,課題組選中了老范承包的這片鹽鹼地,希望將這裡作為一個試驗區,提出的條件是:省水利廳出資20萬元在這裡開展試驗,老范則必須服從課題組的安排,不能在地裡放牧,為試驗創造有利條件。
經過一番考慮,老范同意了課題組的要求,於是科研人員開始在這片鹽鹼地裡忙碌起來。這種治鹼改草新方法的核心是振動深松技術,科研人員首先用特制的機械對鹽鹼地40~45厘米的土層進行振動深松,使土壤膨松,改善其物理指標,並重新組合土壤團粒結構;然後再適量噴施土壤改良劑,以降低土壤中有害離子含量,調節牧草根系的生長環境。最後,科研人員在試驗區播上羊草和披鹼草。
看著科研人員忙碌的身影,老范也開始期待收獲的季節。第一年,剛剛改造過的鹽鹼地稀稀拉拉的有了些草。第二年剛一開春,羊草和披鹼草就開始噌噌的冒頭。到了秋天,綠油油的小草全都長到了40厘米高,不僅老范家日益壯大的牛群有了口糧,賣草還淨賺了5萬多元。這讓老范又發現了一個致富的新途徑——賣草。去年,老范一口氣購進十多萬元的割草、加工機械,准備大乾一場。果然,今年草場收獲更可觀。茂密的羊草已經長到了80厘米高,每平方米鮮草重量達1.5公斤。由於黑龍江的羊草適口性良好,營養豐富,老范的羊草成為各地客商和附近牧場的搶手貨,還沒收獲就被訂購一空。如今,原本乾巴巴、白花花的鹽鹼地早已變得黝黑、濕潤,伴隨著陣陣清風,一望無際的草地上綠波翻滾。置身其中,臉上、心裡全都洋溢著幸福感的老范告訴我們,今年的情況是:300頭奶牛、1500只大鵝夠吃之外,多餘的草還能再賣個十來萬元。
經過一番測量、查看,同行的科研人員也對草場的情況感到滿意。陶延懷告訴記者,幾年的試驗表明,運用振動深松集成技術對鹽鹼地進行一次性集中治理後,草種會自然生長,不再需要人為管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具經濟價值的羊草會逐漸取代作為先鋒草種的披鹼草,連片生長的羊草在第四年將達到產草高峰期,到第五年產量將有一些下降。屆時,只要對土壤重新進行一次振動深松,羊草的產量還會再次提高。
顯然,老范的幸福生活這纔剛剛開始。
| |
范志青(左)與省水利科學研究院農田水利技術研究所所長司振江在改造成功的草地裡測量羊草高度。黃彥 黑龍江日報記者 賈紅路 攝
| |
治鹼改草前,范志青的承包地是一片白花花的鹽鹼地。黃彥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