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5日電 一個周末的早晨,道裡區尚志大街街邊立著一塊『免費給自行車打氣』的牌子,一個通常一忙就是小半天的男青年成為最受自行車主歡迎的人。他的行為惹來附近一位修車師傅的不滿。男青年只得將『免費牌』挪到修車點兒後500米的地方。
修車師傅不知道,這個每逢周末總來『搶』他生意的人,是一位做網絡維護的『白領』,叫王剛;那些受助者也不知道,王剛是哈爾濱市新出現的義工成員之一,他們用閑暇時間義務為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並希望能以此帶動和感染更多的人,用行動點燃『從我做起,共建和諧』的星星之火。
這群素不相識的人,如何走上義工之路?他們在做些什麼?有哪些酸甜苦辣?最近,記者走進了這個群體———
從工人到學生
4個月200多人加入
愛因斯坦說,我們一來到世間,社會就在我們面前樹起一個巨大的問號:你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義工的參與者們這樣回答:真正的價值在於我們扮演的角色中;與其旁觀慨嘆,不如付諸行動。
5月7日,一群素不相識、熱愛公益事業的人自發在哈爾濱組成『義工聯盟』,在東北網、真愛論壇的支持下,還得到上海、深圳、山西、江西、吉林、沈陽等地一些人士的積極響應,目前已相繼有公務員、警察、教師、工人、網站工作者、自由職業者、大學生、博士生等200多人加入。他們用業餘時間,義務為社會獻力、獻工時、獻愛心,從中彰顯著一種公德意識、一份社會責任。
這群義工的『頭兒』,是黑龍江科技學院學生黨員王蕾。記者同王蕾的第一次接觸,是在4月的東北網論壇上,當時她正為籌建義工而忙碌。臨近畢業,同學們為找工作奔波,王蕾卻召集義工們今天上街清除小廣告、明天找聾啞兒童談心、後天到敬老院……父母認為,學習成績優異的王蕾該去找份好工作,在百般勸說無效的情況下,王蕾的父親黯然落淚。
其實,王蕾今天的『義工情節』,正是來自於父母的啟蒙。7歲時,父母帶她到貧窮的農村體驗生活,帶給她極大的震撼。回來後,王蕾每天午飯都背著媽媽只喝碗粥,新學期開學時,她提來一個裝滿零錢的塑料袋,兩位老師數了半天,足足80元,這是17年前王蕾給希望工程捐出的第一筆『巨款』……
那次農村體驗,王蕾至今難忘。她說,面對貧窮,你也許會感嘆,也許會震撼,那為什麼我不能在感嘆和震撼之餘付諸一些行動呢,雖然我能做的事極為有限,但如果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就能變成促進力量,這就是我們這群義工的最初想法,很簡單,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
年齡最大義工每天為老人送飯菜
從『做好人好事』,到『好人做好事』,這是一個意識上的飛躍。
義工們把做好事當作快樂行動,因為好的社會環境人人向往,如果坐以等待,可能要等上十年、二十年;如果人人都能把周圍的小環境優化好,將加速贏得一個美好的大環境。
54歲的李茹意是義工中年齡最大的。她常看到王大爺顫顫巍巍地在垃圾桶裡翻找,便決定伸手援助。起初,一輩子獨居的王大爺無法接受她的幫助,每次迎接她的都是重重的關門聲,李茹意便把做好的飯菜放在王大爺家門口,第二天還會送去新做的飯菜。堅持不懈的行動融化了王大爺心頭的堅冰。他對記者說:『開始,我是真不知道啥叫義工,但是通過小李,我知道義工就是好人做好事。』
而促使李茹意當義工的,是她在歐洲留學的女兒。
李茹意的女兒初到法國下飛機時,因為沒找到接機的人,又不懂法語,只好寫了張『您能幫我打電話嗎?』的卡片,硬著頭皮給一位法國中年婦女看,同時手裡舉著一把硬幣,意思是用這些錢打。而那位婦女二話沒說,用自己的電話卡幫女兒找到了要找的人。這一經歷使初到異國的女兒備感溫暖。
女兒告訴她,在國外,參加義工服務活動已成為很多人的自覺行動,在每次短短幾分鍾的國際長途中,女兒都要給她讀一段國外的義工新聞。李茹意對記者說:『只要一個人能動,他就能服務社會;你給別人快樂,其實也把這種感覺給了自己。』
4歲男孩參與帶動更多人撿垃圾
『多麼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得很大;多麼大的經濟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很小』———這是溫家寶總理多次『演算』的『乘除法』。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正如建設摩天大廈一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需要這樣的『乘除法』,從做好身邊每件力所能及的小事開始累積,等號那端將匯成巨大的能量。
這些義工走到一起後,開展了一項項行之有效的公益活動:
———5月21日,全體義工手持刮刀、水盆,上街清除小廣告,以期呼喚市民根治環保頑疾、打造和諧綠色城市的意識。
———5月27日舉辦的『萬人徒步大賽』中,義工們與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小紅帽』服務隊一同走在隊伍的最後,為的是沿途做好環保工作。
———6月2日,義工們看望白血病患兒小洋洋,得知其病情有所好轉,帶他來到哈爾濱建築藝術廣場,和小鴿子一起感受城市的美妙。
———7月12日,義工租來三輛微型面包車,載著10餘袋大米白面,送到蘭西縣7名貧困女童家中……
然而,義工們遇到最多的困擾,是來自他人的不解;頂著一些非議,他們用行動感召著周圍的人:
5月21日,義工們在中央大街做環保清潔時,身高不足1米、4歲的林沐雨陽騎在父親肩頭,一邊費力揮動著與他身材極不相稱的大旗,一邊高喊:『我們—是—義工!』一路上,他身後出現許多各年齡段的追隨者,紛紛撿起身邊的垃圾。可是第二天,小雨陽發高燒了。義工姚曉峰、王潛心疼地對雨陽的爸爸說:『這孩子真堅強,就是不知道還敢不敢做義工了。』沒等爸爸開口,雨陽用力地說:『做!』
雨陽的爸爸告訴記者,帶孩子參加義工活動,是要從小培養他的社會責任感,讓助人為樂的良好氛圍,逐漸成為下一代的自覺行動,成為人與人之間互相影響的社會主流意識,久而久之,這種力量就能溫暖、淨化整個社會。
患白血病女孩
長大後也要做義工
義工如何為他人提供幫助?大家最初想到的都是捐錢,以至每當有新人加入時,都會先問『在哪裡捐錢?』王蕾說,其實,這是對義工最大的誤解。捐款決不是助人的唯一方式,能做的范圍很廣。從身邊小事做起,為社會盡一份責任,目前,義工們開展的公益活動已達20餘項。
采訪中,王蕾接到的一條短信讓她笑逐顏開:『姐姐,是你讓我看到了「太陽」。』短信是17歲的聾啞女孩小倩發來的。去年11月,王蕾在一個婚禮上結識小倩的媽媽時得知,小倩常逃學,和一些社會青年混在一起,由於王蕾不會手語,幾次主動接近小倩都失敗了。王蕾特意買來手語書,苦練一個月後,終於讓小倩漸漸敞開心扉。
蘭西縣委宣傳部的趙慶,6年來常自掏腰包為他人解難,在他援助的對象中,有一個特殊的小朋友———3歲半患上白血病的小沫沫。一次小小的戶外運動,沫沫都高興得不得了。孩子對媽媽說:『長大我也要做義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那一刻,趙慶覺得『義工是偉大的,偉大的不是我們個人,而是我們做的事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義工們說,我們都應該是這座城市的建設者,我們的建設,能否從關愛身邊的人和事開始?從提高完善自身開始?按一個現代城市市民應有的素質一點點塑造自己。如今,200多位義工已點燃星星之火,他們希望『有困難找義工、有時間做義工』,能成為更多市民追求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