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6日電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從降低社會交易成本著手,努力營造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扶持非公有制企業加快發展。近者悅、遠者來,一個投資者『高高興興地賺錢』、『大大方方地賺錢』和『平平安安地賺錢』的非公經濟發展環境正在哈爾濱市形成。
上半年,全市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476.5億元,同比增長13.6%,佔全市生產總值的53.3%,首次佔據全市GDP的半壁江山。
加快發展
營造親商安商富商大環境
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關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局。較之非公有制經濟發達的南方城市,哈爾濱存在著遠離市場、運輸成本偏高、社會協作條件較差等問題,如不能營造一個親商安商富商的大環境,使投資者在這裡能拿到行業平均利潤,甚至得到超額利潤,投資者在這裡繼續發展是難以想象的。
彌補劣勢,放大優勢。在全省非公經濟全面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一個改善非公經濟發展環境的總體思路在哈爾濱空前清晰:放手發展、擴大總量,形成規模、提昇層次,優化結構、突出重點,推進創新、鼓勵競爭,發展外向型企業、提昇國際化水平。
改善環境
決心與力度前所未有
大計既定,重在落實。在全市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後,各區、縣(市)及市直有關部門在『第一時間』召開會議,明確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工作思路。阿城、平房等區、縣(市)分別組織召開非公經濟座談會,征求發展意見和建議;市工商局、市地稅局等部門分別召開專項推進會,結合各自職能調整政策……
僅用很短時間,全市發展非公經濟工作『一盤棋』局面迅速形成。『市個體私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更名為『市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工作領導小組』,擴大了『服務半徑』;道裡、香坊、平房等區、縣(市)迅速建立了由黨、政一把手任組長和副組長的組織領導機構,明確了黨政統一領導的領導體制。
改善發展環境,根本在於部門利益調整,關鍵在於制度建設。各部門、各單位充實調整,細化分解,明確責任,形成了推進抓落實的良性機制。讓『一把手』擔起重擔,市地稅局主要領導親自抓,系統各基層單位層層分解落實責任,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目標責任體系;把目標列入『政績表』,南崗區采取雙管齊下的辦法,按條塊兩條線分別與街道辦事處、鄉鎮和相關部門簽訂責任狀,把發展非公經濟目標任務納入考核的主要內容,作為乾部考核和年終獎懲的重要依據。
認識到位、組織到位、措施到位,全市改善環境的決心和力度前所未有。
優化服務
部門聯動築『政策高地』
為幫助企業解除後顧之懮,哈爾濱市多部門聯動構築的『政策高地』,有力地助推了哈爾濱市非公經濟發展。
——放寬准入條件。市工商局著力解決政府缺位、錯位和越位問題,對禁止和限制非公經濟經營的行業項目重新審定,在放寬市場准入條件、扶持重點及特色企業做大做強、全力支持招商引資、加強改善監督管理等方面多次出臺優惠政策。
——給予同等待遇。市建委明確提出在股權轉讓、投資、招投標等方面對非公有制企業一視同仁,鼓勵非公有制建築企業參與產權制度改革,享受國企改革各項『政策套餐』,支持非公有制建築施工企業開拓外埠市場,帶動建築勞務和機械設備輸出。
——破解融資難題。中國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與各商業銀行紛紛出臺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扶持力度,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提昇中小企業信用能力,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解除後顧之懮。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全力完善哈爾濱市養老保險政策,制定政策措施,使個體勞動者、靈活就業人員等具備辦理基本養老保險條件,養老無懮。
——消除政策路障。市政府法制辦、市發改委、市中小企業局多部門聯手,共同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徹底消除優惠政策執行『梗阻』現象。
——保障民主權益。將非公有制企業對政府職能部門的民主評議納入『行風』民主評議,並將結果向社會公布;將民企在行風測評中的數量比例由原來的25%提高到40%;提高民營企業家在行風聽證會上的數量比例;在非公經濟界聘請一定比例行風監督員等等。
從開展『政策服務、登門服務、超前服務、規范服務、方便服務、特事服務』等『六個服務』活動到『走進納稅人、稅法送上門』活動,從建設審批的窗口縮減一半到實行『辦稅一站式』新政,從設立千萬元人纔招聘資金到增設貸款擔保機構……工商、地稅、商業銀行、人事等方方面面都在動腦筋、想辦法,創新服務舉措,簡化辦事環節。
一時間,『多設航標、少設路障』的觀念蔚然成風。
改善環境任重道遠,前行道路也絕非一帆風順。把握工作重點,聚焦工作難點,破解主要矛盾,哈爾濱不乏信心和勇氣。環境一小步,經濟一大步,哈爾濱必將迎來非公經濟乘勢而上再跨越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