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8日電 綏化是一個農牧資源大市,糧食總產、畜產品總量均佔全省五分之一以上,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些年來,我們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本地發展的思路和模式,走出一條依托農業辦工業,圍繞資源上項目,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區工業化的發展之路,促進由農牧資源大市向食品加工大市跨越,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一、實現由農牧資源大市向食品加工大市跨越,是加快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這個發展戰略是針對市情特點,把握區域經濟發展走勢,堅持從實際出發做出的。首先,由農牧資源大市向食品加工大市跨越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發展食品工業是農業地區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市依托資源優勢,大上食品加工項目,收到了很好效果。其次,由農牧資源大市向食品加工大市跨越是優化經濟結構的需要。從我市的產業結構看,工業化水平還較低,工業經濟仍很薄弱。為了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提高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份額,我們提出了工業化富市的思想,把農區工業化上昇到戰略思路的層面上來研究和實施。在各種產業當中,食品工業具有主導地位和領頭作用,具有極強的經濟調節性,對優化經濟結構,推進產業昇級意義十分重大。再次,由農牧資源大市向食品加工大市跨越是實現農牧資源轉化和昇值的需要。綏化市是一個農業大市、產糧大市,受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產業基礎較為薄弱,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率較低,而且多處於粗加工階段,農牧業生產的比較效益低,極大地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力發展食品工業,建設一批牽動能力強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不僅可以增強地方經濟發展實力,而且通過把種植業、養殖業生產作為『第一車間』,還可以使豐富的農牧資源得到深度開發,產業鏈條不斷拉伸,實現農產品價值與利益的最大化,進而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現由農牧資源大市向食品加工大市跨越,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選擇。
在發展食品工業上,還具有諸多有利條件和發展優勢。第一,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綏化是國家重要大型商品糧基地、畜牧業發展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和農副產品出口創匯基地。豐富的資源為構建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第二,具有千載難逢的政策機遇。近年來,國家相繼啟動實施的一系列直接促進食品工業發展的農產品基地建設和振興計劃,特別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性產業分工的加快,南資北移、食品加工業向原料產地轉移的趨勢更加明顯,都為食品工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第三,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全市在農產品生產加工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積累,一大批農產品加工企業紛紛崛起。
二、實現由農牧資源大市向食品加工大市跨越,必須從戰略的層面上加以謀劃
實現農業資源大市向食品加工大市跨越,總的設想是以建設『兩城四地』,實現『兩個翻番』和實施農業產業化興市、工業化富市、科教強市、多渠道富民戰略為基本指導思想,以構建全省最大全國知名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為目標,以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為重點,依托農業辦工業,圍繞資源上項目,動員全市力量招商引資,開展全民創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區工業化,力爭用5到10年時間,把食品工業發展成全市的主導產業、龍頭產業,實現農牧資源大市向食品加工大市質的跨越。
戰略目標:力爭用5到10年時間,把綏化建設成為全省最大、全國知名的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實現食品加工大市建設目標。
戰略途徑:依托農業辦工業,圍繞資源上項目,大力實施以龍頭企業建設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和農區工業化,走出一條新型的農業地區發展之路。
戰略重點:一是做強主導產業。把已經趨於成熟、具有相當規模的產業,進一步鞏固提昇,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是做大優勢產業。把尚未破題或剛剛破題的優勢產業,進一步向深層次、新領域開發,力爭在最短時間內迅速擴充規模。引進戰略投資者,整合企業和品牌,形成規模效益。三是做活特色產業。對那些特色突出、目前尚未成為主導產業的特色產業要采取靈活多樣的運作方式,拓展市場空間,適度擴大生產規模,通過發展培育一批加工型企業和流通龍頭企業,使其盡快成為一個區域內的主導產業。
戰略措施:具體要堅持兩手抓,就是一手抓招商引資上大項目,一手抓全民創業發展中小企業。招商引資,重點要依托資源優勢,選准切入點,開展定向招商,爭取不斷有新項目進入。繼續開展定向、定點、定位招商,保持外來項目和資金持續進入的良好勢頭;要充分利用工業閑置資產,大力推出產權招商項目,盤活工業閑置資產,以存量換增量、擴總量。要兌現政策,優化環境,改善服務,加快推進新建、續建工程的建設,力爭早日投產達效。全民創業,就是要在全市范圍內叫響全民創業主題,掀起全民創業熱潮。要注重發展中小企業、個體私營經濟和家庭作坊,形成小規模大群體、小商品大產業。要通過政策引導,啟動和激勵民間資本向食品工業生產流動,壯大食品工業整體規模。
三、實現由農牧資源大市向食品加工大市跨越,必須重點解決好幾個關鍵問題
1、加強龍頭企業建設。龍頭企業建設始終是實施農業產業化,實現農牧資源大市向食品加工大市跨越的核心和關鍵,龍頭企業發展不起來根本就談不上跨越的問題。針對當前龍頭企業存在的總量不足、形不成規模和產業鏈條短、牽動力不強等問題。一方面,通過對改組、改造、擴建和科技創新,開發新產品,拉長產業鏈條,擴大生產規模,增強現有企業的牽動能力;另一方面,要依托豐富的農牧資源和現有的存量資產,大力招商引資,引進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大集團,參與農牧產品的深度開發,壯大龍頭企業陣容。
2、提高基地建設水平。基地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實現由農牧資源大市向食品加工大市跨越的基礎。針對目前基地建設上存在的產品質量不高、個別品種總量不足、與龍頭企業銜接不好等問題,重點推進基地建設的標准化、規模化和組織化水平。一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大搞農業開發、水利建設、農機化建設,實施奶源建設工程,不斷改善農產品基地的生產環境,提高生產能力。二要大力推行標准化。要把農業標准化貫穿於基地生產全過程,尤其是在綠色食品和養殖這個重點和難點上下功夫,加強農產品質量監測,確保農產品優質和安全。三要搞好與龍頭企業的銜接。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並且按照訂單確定的標准組織生產,重承諾守信譽,使供求雙方建立良性互動的關系。同時要把工業的發展理念引入農業,搞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產出和效益。
3、積極打造地方品牌。一要著力培養自己的品牌。重點是依托『中國寒地黑土特色物產之鄉』這個金字招牌,開發好、推介好寒地黑土品牌,培養出若乾馳名商標。二要搞好品牌整合。使產品內在質量、生產標准、技術參數上高度一致。三要掛靠外地品牌。積極尋求合作途徑,引進、掛靠一些市場知名度高的成熟品牌。
4、改善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簡化審批手續,放寬市場准入。同時,要認真抓好包括政府、企業、中介組織和個人在內的信用體系建設,切實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和企業個人的信譽度。在『硬環境』的建設上,重點是圍繞園區建設,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區域比較優勢,對農業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使農產品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逐步形成適合不同區域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產業帶,提高產業化生產規模。
(作者為綏化市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