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構建開放帶 拉動沿邊縣域快發展
2006-09-18 11:23:2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景祥 張慶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構建開放帶拉動沿邊縣域快發展黑龍江與俄羅斯接壤的邊界線上,20餘個口岸城鎮形成了中俄沿邊城市經濟帶,其中絕大部分是以農業為主的縣級城市,也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的主要組成部分。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廊帶互補,板塊藕合』戰略,構建龍江沿邊開放經濟帶,拉動沿邊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不僅對我省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也對沿邊縣域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由於歷史、經濟、區位等諸多原因,黑龍江沿邊城市經濟發展普遍比較滯後、工業欠發達,農業則成為主導。對俄(前蘇聯)開放之後,特別是中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確立、中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昇級之後,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模式為黑龍江沿邊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綏芬河、虎林、東寧、撫遠、同江、密山等縣(市)成為具有凝聚力、輻射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無序競爭、結構趨同,以及交通與信息服務業滯後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成本的加大,影響了縣城經濟的提位昇級。在構建黑龍江沿邊開放經濟帶中克服計劃經濟與粗放型增長方式帶來的諸多弊端,拉動沿邊縣域經濟加快發展,是實施省委、省政府『廊帶互補,板塊藕合』戰略的主題任務之一,也是提昇新農村建設質量的重要舉措。

  構建黑龍江沿邊開放經濟帶應該細化戰略規劃,整合資源、合理布局、提高聯合與協作的水平,提昇整體競爭力。沿邊口岸城市應以『廊帶互補,板塊藕合』戰略為指導,以提昇『南聯北開』的整體實力與競爭力為目標,以出口加工為導向,以多種聯合與協作形式為平臺,以招商引資為切入點,以錯位發展、科學和諧發展與合理布局為重要舉措,同心協力抓住歷史發展機遇期,乘勢而上努力實現黑龍江沿邊縣域經濟快發展、大發展和超常規發展。

  當前特別要解決好沿邊臨縣(市)的互市貿易區、經濟開發區、科技園區結構趨同、項目雷同的共性問題,加強可行性研究與論證,嚴格審批程序與制度,嚴防資源的無謂內耗與重復建設帶來的重大浪費。在沿邊縣域經濟發展的設計與規劃中,既要突出縣域的自然經濟與人文特點,又要服從沿邊開放經濟帶的整體設計和安排,把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制定一部既具有指導意義又具有實踐意義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縣域之間采取網上交流、協商溝通、研討論證等多種形式,構建縣(市)域之間的長效協調機制,互為補充完善;負有指導責任的主管機關應加強調研,組織多學科專家、學者開展評估、論證,以及注意收集來自方方面面的信息反饋,校正規劃的指導思想及指標體系,力求符合實際,符合整體戰略安排,符合沿邊開放帶的整體利益,將龍江沿邊開放經濟帶的規劃建設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環境催生凝聚力。沿邊縣(市)應在戰略規劃指導下,加強立體交通網絡為主的沿邊縣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等站、場、碼頭的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吞吐能力;加強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的服務功能。在提昇沿邊縣域中心城鎮以及口岸依托地的綜合實力與整體競爭力的同時,加強沿邊縣(市)間的通訊聯系,打造快捷的公路網、信息網;加強與俄羅斯立體交通網絡建設,打造陸海空的立體化的大通道;加強與腹地的立體化、現代化交通信息網的建設,打造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快捷交通信息體系,增強對各類戰略投資者的吸引力。此外,還要審視軟環境建設的現狀,落實促進『南聯北開』的政策法規,並在中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昇級的框架體系下,創造性地建設有利於『南聯北開』的地域性的政策體系和機制,全面優化經濟政策環境,提昇創新力和『南聯北開』的競爭力,努力把龍江沿邊開放經濟帶的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目前,黑龍江沿邊開放經濟帶已經形成了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的雛形。實施『廊帶互補,板塊藕合』戰略,定會促進沿邊開放經濟帶提位昇級,進一步拉動沿邊縣(市)經濟的發展。我們要充分認識與利用沿邊開放經濟帶的拉動作用,因勢利導推動沿邊縣域經濟發展。要找准對內凝聚整合資源與對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昇級的最佳結合點,培育出口導向型經濟科學持續發展的生長點;並由點及線、由線而面,逐步將沿邊縣(市)域經濟從粗放型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提昇,由各自為戰、無序競爭轉向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和諧持續發展。一是推進來料加工、出口加工業的發展,打造木材加工、石油加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與綠色食品、輕紡工業的龍頭企業,塑造具有龍江特色的名優特品牌產品,增強企業集群化發展和資金、技術集約化的能力,提昇對俄經貿與科技合作的競爭力,擴大對俄腹地與東歐市場的輻射力,增強沿邊縣域的自我發展能力。二是設計推出具有『南聯北開』凝聚力、輻射力與持續發展能力的大項目、技改項目,整合優勢資源,吸引有實力與科技開發能力的戰略投資者,培育龍頭企業和財政支柱企業,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實力。三是變單純的勞務輸出為科技、資金與智力要素整合性的輸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基礎,優化資源配置,把出口集約型經濟前移至遠東地區,探索中俄經貿科技合作互利互惠和雙贏的最佳形式。降低競爭成本,提高科技含量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把沿邊縣(市)打造成為對俄及東歐加工導向型經濟的前沿陣地。四是發展無煙工業——旅游經濟,把互市貿易與旅游更為緊密地結合起來,當好媒介與橋梁,增強旅游競爭力;延伸雙向旅游半徑,豐富旅游內涵,發展考察性、研討性、互訪性與經貿合作性旅游,以旅游帶邊貿、促科技合作,為延長加工導向型經濟鏈探索新模式,尋求新突破。六是以工輔農、以貿促農、以城帶鄉,實行經貿科技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加快沿邊縣域經濟快發展、大發展與超常規發展。

  (李景祥為省投資擔保協會副秘書長、研究員,張慶忠單位為安達市審計局)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