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8日電 題:王海臣??實實在在為百姓辦事的『幫辦』
![]() |
王海臣 |
看過生活報的讀者都能知道,幫辦版上有個『有難事兒,找王幫辦!』的漫畫像,那個漫畫畫的就是王海臣。在《王幫辦工作室》工作三年多來,報社的同事、讀者都已不叫他的名字,而是習慣地叫他『王幫辦』。
『王幫辦』是生活報在2003年起傾力打造的一個親民品牌,為做好這個欄目,王海臣做著和普通記者不一樣的工作,他的工作可概括為"六累":累耳、累腦、累眼、累心、累身、累神。在熱線開通的第一天,王海臣就給自己定下規矩:服務要熱情、態度要和藹、待百姓要耐心。三年多來,他以熱忱的服務,專家式的解答,親人般的關心,得到了讀者的認可。
2003年10月的一天,王幫辦就接到一位大娘的電話,大娘姓商,剛做完心髒搭橋手術幾個月,身子很虛。在電話裡,商大娘沒說幾句就哭了:"王幫辦,你得幫幫大娘我啊,我真的沒辦法了!"原來,商大娘做完手術還在恢復期,他的老伴李大爺突然又得了白血病。商大娘說,她自己看病就花了10多萬塊,沒辦法,只好抬錢給老伴做化療。親戚、朋友都借遍了。為了能省點錢,商大娘給王幫辦打電話的前幾天,自己吃的藥也停了,"但老伴兒不能沒有救命錢吶!"大娘說著說著哭得更厲害了。
![]() |
王海臣 |
王海臣在電話裡了解了大娘家的現狀,經過多方聯系,得知哈市總工會困難職工救助中心能幫上忙,就趕緊把電話打了過去,救助中心說,像商大娘這種情況符合要求,但最多只能領到1000元救助現金和一些藥品。當王幫辦把這個消息告訴商大娘時,她高興得哭了起來。接著,王海臣把需要什麼手續一樣一樣地告訴了商大娘,讓她去辦。可沒想到,放下電話沒幾分鍾,商大娘的電話又打了過來說:"王幫辦,這事我還得求你。我姑娘得在醫院照顧她爸,家裡實在沒人,你能不能幫我跑跑這些手續?"
王海臣每天要接幾十個熱線電話,還要接待隨時來訪的讀者,要跑這幾道手續,肯定會耽誤其他工作。他對商大娘說:"大娘,我找個車送你去行不行?"聽他這麼一說,商大娘在電話那端又哭了,哭得他心裡很不得勁。
第二天,王海臣把熱線電話交給了同事,專門找了一輛車趕到商大娘家。那天天很涼,而且還下著小雨。在到一家醫院辦手續時,他扶著商大娘上樓下樓,不一會就汗流滿面了。一位醫生看到他跑前跑後,說:"大娘,你的兒子可真孝敬!"商大娘笑著說:"不對,他不是我兒子,他是生活報的王幫辦!"
下午3點多,手續順利辦完了。當商大娘拿到1000元救助金時,她幾乎帶著淚笑了:"王幫辦,我拿什麼感謝你啊!"看到老人笑了,他感到很欣慰。不久,商大娘家的故事在報紙上登了出來。社會人士紛紛捐款,給商大娘一家帶來的是無盡的溫暖。
2005年5月的一個星期天,王海臣打開電子郵箱處理讀者的郵件,一封大學生的來信引起他的注意。信上說:"我叫肖德強,上大學三年級,家境貧寒,本來父親就有病,最近媽媽又病倒了。我不想再讓姐姐為我分懮,如果誰能供我上大學,我畢業後可以給他養老;如果哪個單位能資助我完成學業,我願意畢業後義務工作三年……"簡短的來信震動了他,經過采訪核實,當天他就寫出了《誰供我讀完大學我養他老》這篇文章,第二天見報,肖德強宿捨的電話竟成了熱線,有人要資助,有人要幫助聯系找兼職工作,有人鼓勵德強要堅強……
在愛心的擁抱下,性格倔強的德強哭了,他說:"我原來只是想試試,沒想到王幫辦一呼吁,能有這麼多人來關心我、幫助我!"兩周時間,關心德強的好心人一天比一天多,終於他餘下的學費解決了。一位好心的廠長收留了他,讓德強周末、寒暑假去工作,又解決了他的生活費用。
今年8月份,德強的姐姐--德新,突然得了乙肝,姐倆當時嚇壞了。因為入院的錢又不夠,當時德強給王幫辦打電話時都要哭了。知道後,王海臣把當月的2000元工資都拿去了,後來又給拿了900元。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怕錢借了去他們姐倆不還,可他不信,因為他堅信他幫助的德強是個守信的人,兩個月過去了,德新的病好了,德強從姐姐手裡接過醫保報銷的錢趕緊把錢還給了他。現在德強畢業了,正在大連找工作,他的姐姐又回到了原單位上班。
三年多時間,幫辦記者關注的群體還很多:三年不變舉辦"三八"招聘大會,為下崗失業人員找活兒;幫服刑人員買自考教材;關注畸形兒生活……三年多來,幾乎每個困難階層的人他都幫過,但他一直也在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服務水平和幫辦能力,爭做"多面手":解答百姓政策他當諮詢員;讀者心理郁悶,他當"心理醫生";野狗竄街,他當城管執法員,把它抓住並送到小動物保護協會等等,他常常提醒自己,幫辦記者幫的不僅僅是一個人、一件事,他同時還在傳承著社會公德和美德,幫辦的社會意義已遠遠超出新聞工作者所承載的社會責任。每當想到這些,他和幫辦同事總有一股使不完的勁兒!
屈指算算,到今年9月10日,王海臣正好做了1100天的幫辦記者,接聽的熱線平均每天以40個計算,也有3萬多個。有記載的救助對象有2300餘人,接待1300餘位讀者,回信和回郵件3800餘封。同時,組織60多場幫辦活動,單單是幫大學生就業就達10萬人,得到其他形式幫助的各類群體數萬人次。僅2005年推出的10個"幫辦行動",就使受助讀者達8000人。組建的"幫辦救助金"大到為百姓看病,小到給讀者買回家車票,三年共獲捐100餘萬元,救助310多人,其中最大一筆救助額達16萬元。
努力的付出也得到很多回報,2005年記者節那天,王海臣榮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成為生活報創刊20年來第一個獲此殊譽的人。但獲獎後,他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特別作為『王幫辦工作室』負責人以來,他一點也不敢松輕。現在的他每天仍在一線接幫辦熱線,同時給幫辦記者指導工作,策劃。他知道,幫辦之路還很長,需要一批人以為普通公民服務的心態,一天天在熱心、耐心、愛心中和各個階層的百姓、讀者"面對面"、"心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