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老字號如何浴火重生?引資改制不能『砸牌子』
2006-09-20 09:34:1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0日電 近日傳來一個令人遺憾的消息: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秋林』品牌,由於所屬的幾家企業間發生商標使用權爭議,導致其在國家商務部組織的『中華老字號』評選活動中提前出局。秋林公司是全國商業系統有名的老字號,而如今經歷了一系列起起落落的改制重組之後,經營狀況難如人意,百年老店的遭遇讓人嘆息,發人深思。

    城市應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品牌

  作為一個哈爾濱市市民,筆者對秋林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一個百年的老字號,面對滾滾商潮,如何生存,如何發展,關心秋林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思考。

  筆者就曾經有過一個也許十分天真的想法:無論誰來經營,都盡可能地保持她的原貌和完整,這包括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前店後廠的運作模式,甚至服務員的服裝也盡可能『復古』。在充分發掘秋林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把秋林辦成一個老哈爾濱的『商業活化石』。這裡出售的不僅是商品,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傳承,本地人來這裡懷舊,外地人來這裡觀光。甚至,這裡的經理、售貨員同時又都是『演員』,他們的經營活動,更多的是展示、還原一段歷史,這裡既是一個商場,又是一個有著濃重歷史文化氣息的『商業游』景點。她的規模不必很大,商品也不必很多,但卻可以向來這裡的人收取門票,因為我們要出售的是100年前的市民購物的感覺,或者說一百年過程中不同歷史時期的人來秋林時的感受。一句話,把秋林辦成一個『商業博物館』。賣商品,只是一小部分,重點是經營文化。

  說是天真,其實也未必天真。據一位從南方回來的同事講,蘇州刺繡廠也曾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營老廠,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他們逆向思維,巧打傳統牌,不是盲目地開發新工藝、新產品,而是把在一些人眼裡看來沒有競爭力的老工藝完整保留,工廠開放,讓大家來參觀傳統的刺繡生產的全過程,看完了再買,反而顧客盈門,效益可觀。他們揚長避短,避實擊虛,下出了一著妙棋,誰又能說他們天真呢?

  其實,筆者最想說的還不是這些。一個城市,如果只剩下錢和高樓大廈,沒有了歷史傳承,沒有了文化韻味,就像一個只有軀體沒有靈魂的人,乾乾巴巴,了無生氣。有人說,秋林是城市的名片,這話說得很生動,哈爾濱的市民都盼著留下這張名片,更盼望她能像昔日一樣光鮮。

    別讓老字號成為心痛的回憶

  歷經百年風雨,『秋林』作為哈爾濱商業領域中的一塊金字招牌,已經與這座城市水乳交融,成為城市歷史文化的一個有機部分。在哈爾濱人心目中,『秋林』兩個字,曾帶來多少驕傲,又蘊含著多少溫暖的記憶。

  在哈爾濱這座極具歐陸風情的城市,秋林曾以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打造了一個享譽全國的商業王國。輝煌時,秋林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全國商業零售企業名列第一,有『全國百貨第一店』的美譽。然而,如今百年老店早已風光不再,以至於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中華老字號』評選中,初選就遭淘汰。如此尷尬結局實在令人惋惜和遺憾。

  作為哈爾濱的知名品牌,秋林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家大型商場。在哈爾濱人心目中,秋林是這座城市百年滄桑的一塊活化石,是城市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喜愛、眷戀、關注,使人們對秋林寄予了更多的情感。對於老字號而言,品牌的價值不僅僅屬於企業自身,還屬於品牌生長的環境和土壤,屬於城市和市民,品牌與城市歷史文化血脈相連。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不論是老字號還是新企業,適者生存都是市場競爭不二法則。對老字號來說,在無情的市場中,其特有的文化傳承就是企業決勝的一個法寶。而這種傳承一旦切斷,人們對品牌的認知能力就會逐漸降低,品牌的影響力就會日漸萎縮,以至於多年積淀的品牌大廈終會像雷鋒塔一樣,轟然倒塌。可以肯定地說,落選『中華老字號』,秋林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在我們身邊,曾有多少著名企業、知名品牌隨著歲月的流逝已被淡忘,又有多少老字號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一個符號。承載歷史文化的印記逐漸消失,是一座城市的悲哀,不僅傷害了市民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割斷了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血脈。

  老字號作為歷史文化的傳承,一旦消逝損失將無法彌補。拯救老字號,就是拯救城市的歷史和文化,這是全社會的責任。發掘、善待、保護老字號,使其歷久彌新,也是一個城市提昇競爭力的途徑。但願老字號的悲哀不再重演。

    引資改制不能『砸牌子』

  其實,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老品牌褪色,不止『秋林』一家。不用說全國,僅在哈爾濱,就有『同記』、『老獨一處』等老字號如今已難現昔日風采。

  客觀地說,老字號的沒落,有著一定的必然性。因為經營時間悠久,許多老企業都背負著沈重的歷史包袱,經營模式陳舊,管理體制僵化,優秀的經營人纔匱乏,很難適應新的市場經濟形勢,在新一輪競爭的衝擊下顯得弱不禁風;而更為不利的是,即使面對重重危機,許多老字號管理者仍然沈醉在昔日的輝煌歷史中,癡想靠『吃老本』生存,不僅店面舊、經營模式舊,在思想上也保守落後,難免被後起之秀越落越遠。這種現象在一些國有老字號企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因此,老字號要重振雄風,必須認清現實,以創新求發展。這裡所說的創新,包括體制創新與機制創新。體制創新,即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建立完善相關的政策,組織力量制定對老字號品牌的保護和發展規劃,為一些重點老字號企業提供資金、人力支持等等。特別是對那些已經陷入困境的國有老企業,積極幫助尋找出路,通過嫁接、轉讓和拍賣等途徑纔有望使蒙塵多年的老品牌重放光芒。

  然而,一個怪現象困擾著我們:為什麼許多歷史悠久的老字號不改則已,一改反倒加速了消亡呢?原因就在於,政府在引資合作對象的選擇上出現了失誤。一些投資者,或是來自行業之外,不具備駕馭知名品牌應有的實力;或是懷著投機心理,想借助老字號的號召力進行短期炒賣;或是衝著老字號的『殼』而來……他們既沒有深入發掘老字號企業獨有的文化內涵的興趣,也缺乏把知名品牌救活、維系下去,並進一步做大做強的信心。老字號的招牌落到這些人手中,發展前景可想而知。因此,應汲取深刻教訓,在老字號企業引資改制過程中,一定要擦亮眼,科學決策。著眼於可持續發展,通過市場化運作,引進戰略投資者,以盤活老品牌的無形資產讓老字號找到真正的『知音』。

  不過,政府引導只是一方面,老字號要想取得長足發展,還應進一步整合品牌資源,挖掘內部潛力,在保留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從經營內容到經營方式不斷創新。如北京的『全聚德』烤鴨適應市場需求,不斷地豐富經營內容,既保持了以烤鴨為主打菜的傳統風格,又將其他菜系引入店中,迎合了不同顧客的口味,為長遠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