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6日電 『健康是你人生追求中的重要目標嗎?健康是不是就是不得病,有個好身體?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要盡自己的能力拼命賺更多的錢纔會得到滿足?』來自日本熊本大學醫學藥學研究部的上田厚教授,針對現代人關注的健康問題提出他的觀點和建議。
『生活質量』
不是經濟指標
上田厚教授多年從事預防醫學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處於該領域的前沿。上田厚教授說:『我們把人生中一切物質的、精神的追求,在有限的生命中達到最大的滿足,讓人生活得有生命力,有創造力,這是人一生中所追求的主要目標,這種滿足感被稱為「生活質量」,它不同於人們常說的經濟水平上的生活質量,它應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和最佳境界。』
『我有兩種工作選擇,一種是做著比較輕松,生活中可以有一定的閑暇,或者去旅游,或者滿足自己喜歡的業餘愛好;另一種是比較有挑戰性,賺錢更多,但幾乎達到我能力的極限,我沒有時間做自己的事。哪種選擇是更健康,更有「生活質量」的生活?』一位聽者當場提出了這樣一個令他和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問題。
上田厚教授這樣回答:『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壓力和競爭同樣存在,不能僅僅追求工作量,甚至超出自己的實際能力,以損害身體健康的代價來實現所謂的「追求」。創造每個人都能輕松愉快地獲得滿足感的社會,這是日本最新的健康促進理念追求的最佳境界。』
『自我實現』最大的健康需求
健康的定義很多,最簡單的是身體上和精神上的良好狀態。上田厚教授總結了目前兩種比較被認同的健康觀:一種是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提出的健康心理的觀念;另一種則是合理生活方式造就的健康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可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如今,日本專家是這樣用健康的角度來解釋『需要層次』的:最低的生理要求是生存的基本條件,依次提高的需求則是:安全的需求、親和的社會環境的需求,自我尊敬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前四種需求都包含對健康的一般要求,而第五種『自我實現』則是健康的最大需求。
『健康的人生需要自我實現。』上田厚教授舉例說,每個人都有可能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大限度。無論身患殘疾,還是有慢性病,或者在某一方面與別人有很大差距,但都可能有另一種能力供你發揮,通過努力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自然,沒有人能脫離社會生存,自我實現的目標,也總是要在他人、社會的幫助下得以完成。比如說,有一個人不幸失去右臂,在別人的鼓勵和幫助下,他逐漸學會了用左臂和下肢學習、工作,同樣達到了自我實現。這也是一種健康觀。
人際關系和諧互助促進健康
據上田厚教授介紹,在日本,有這樣一個網絡:健康促進。這是一個由社區編織成的體現整體健康新概念的形式。這樣的健康促進方式在社區內是司空見慣的:社區負責人召集社區內居民進行大量的健康需求專項調查,會議室裡的設施有錄音機、攝像機,還有專門的會議記錄者。
針對近期自身的健康問題,社區居民會列出一些目前最關注的問題,比如:如何放心地吃到安全食品?如何將運動帶到家庭中去?對此,相關的會議記錄,甚至包括攝下的每個居民對健康問題的表情,都會存成資料,然後經過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可通過個人努力解決的,由專門人員進行指導;可通過社會援助解決的,由社區健康促進組織給予幫助;歸政府某部門解決的,則交由該部門解決。
日前,上田厚教授將這種現代的健康促進模式帶到了我國的桂林和上海龍華社區。
據了解,參加過這種社區活動的居民,提高了對健康問題的應對能力。當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同時自己也幫助了別人。居民調查問卷結果也顯示:人際關系越來越好,健康狀態也越來越好,超過50%的居民對自己的健康滿意度越來越高。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助是達到自我實現的非常有益的方法和手段,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的人,『生活質量』最高。
在健康促進社區網絡中,與食物、住房、教育等同樣重要,社區也成為實現健康,並提供良好健康環境和幫助、促進健康的重要資源。在日本健康促進網絡覆蓋的社區,醫院、福利院、養老院等反而成了健康的輔助場所。
健康處方
養成7個好習慣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上田厚教授說,每個人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上會對健康產生影響。克服不良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成為五個健康需求之外,整體健康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
據了解,關於生活方式影響健康的報道是美國研究者最先提出的,美國專家通過對國內每年200萬死亡居民的死亡原因的調查發現: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
以上田厚教授為主的日本專家組,經過20年對日本居民的生活方式追蹤調查,以及100個關於生活方式調查問卷結果分析,發現了重要線索:有7種生活方式和習慣,為人們的健康水平高低找到了直接證據。
首先是適當的睡眠:每天保證7—8小時的睡眠時間,是健康的關鍵;第二是杜絕吸煙,吸煙這種不良嗜好的後果很多專家都有確切報道;第三是體重,保持標准體重是健康人一生信守的原則;第四是飲酒,酗酒是不良的生活方式,而適當的飲酒反而對身體有利,酒量適個人體質、身體狀況量力而行;第五是運動,這裡的運動指的是有一定活動量的有氧運動,而且是定期性的;第六是早餐,不吃早餐不但不利於保持體重,更可為疾病埋下『伏筆』;第七是不吃零食,零食的熱量與營養素含量往往成反比。
如何在快節奏的社會和競爭壓力下,學會生活,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達到高質量的生活,每個人都會有困惑,日本專家提出的健康生活新理念,無疑會給我們帶來諸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