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10月4日專電 稻香陣陣『北大倉』,至今猶憶『北大荒』。作為我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黑龍江省享有『北大倉』的美譽,然而,由於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北大荒』在變臉『北大倉』的同時,也失去了自然和諧的生態系統。如今,為了保護『天下糧倉』,黑土地上的農民在開發生態農業旅游致富的同時,也感悟著『北大荒』與『北大倉』零距離對話。
『北大荒』曾是人們記憶裡對黑龍江的昵稱。黑龍江境內有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三江平原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目錄。"北大荒"開發前生態環境優越,人們用"棒打?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形容當時和諧的生態環境。
20世紀50年代,10萬轉業官兵開始了舉世聞名的"北大荒"墾"荒",之後"北大荒"經歷了4次大規模的開發。如今,"北大倉"的糧食生產能力已經穩定在300億公斤以上,糧食商品率達到70%,有關部門預計今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將達378億公斤。
但是,由於過度的捕獵、排水和開墾,『北大荒』原有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濕地面積縮小了一半,多種動物了無蹤跡,黑土流失了三分之一,土地沙化、流失嚴重。為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1999年黑龍江全面停止開荒,隨即實施了大規模退耕還林還濕還『荒』。
然而,對於靠土地吃飯的農民來說,他們必須在『北大荒』與『北大倉』之間艱難地選擇。針對都市人向往『北大荒』的旅游需求,黑龍江開始了發展生態農業游、實現傳統農村經濟『變臉』的探索。
如今,籬笆小院、果實采摘、濕地蕩舟……融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農業游,正讓黑土地上致富觀念悄悄轉變的農民的腰包漸鼓。
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當奈村村民周樹文2003年開始經營采摘游和濕地『竹筏蕩舟』旅游時,並沒有想到今天全村會有300多人和他一樣吃『旅游飯』。周樹文說:『過去種一年地的收入也就1000多元錢,現在搞旅游的收入至少要翻一番,收入高的可達到幾萬元!』
隨著生態農業游不斷昇溫,農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不斷提高,因為退耕還濕還林讓他們嘗到了更多的甜頭。發展並非只能依靠破壞環境,『北大荒』與『北大倉』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實現了共生,它們的零距離對話並未如想像中那樣尷尬。
黑龍江省旅游局局長薄喜茹說,農業生態旅游不僅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也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環境,是黑龍江旅游產業發展的長期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