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6日電 要想富,先修路,這個朴素的道理人人皆知,尤其對於那些因交通不便,遠離市場的農民更渴望修通『致富路』。可是修路資金從何而來呢?農村公路每公裡國家補助17萬元,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自籌。農村公路建設事關農民切身利益,黑龍江省各地紛紛采取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政府出臺相關減免政策予以扶持的辦法,解決資金缺口。
農民打底子,政府鋪面子
目前,齊齊哈爾市已完成農村公路1800公裡,采取的基本都是『農民打底子,政府鋪面子』,從而有效地節約工程造價的辦法。按照標准,修1公裡農村公路,地方政府還需要配套資金十五六萬元。克東縣、泰來縣、甘南縣、訥河縣和龍江縣采取了除路面主體以外的附屬工程如路肩、邊坡、路基等均由農民施工隊伍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完成,又通過農民集資和其他方式投工、投勞解決資金達70%~80%。
一事一議、村民自願出資
賓縣勝利鎮鎮長劉迎俊說,勝利鎮今年共修建通村路37.4公裡,包括7條通村路,需要資金1240萬元,其中國家、省、市每公裡配套資金20萬元,餘下資金按縣、鄉、村7:4:2的比例匹配,鎮政府需出資150萬元,各村需出修路資金80萬元。
『村民議事決定道路建設問題時,必須有半數以上的村民同意方可有效;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征求代表對通村公路建設工作的意見;經常召開各種類型座談會,廣泛征求意見,及時回答村民的諮詢……』這是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勝利鎮政府做出了關於村民自願出資支持修路的幾條規定。
民安村村委會主任李樹新說:『關於出資修路,村委會開了12次會,有的屯開了3次村民大會,有的屯開了四五次村民大會,由於村民們對修路都有極高的積極性,最後都統一了思想,采取自願的原則按照每畝地10元錢的比例出資修路。』
這筆錢交上來了,可是對於今年修的2.4公裡通村公路需要的資金還多出一部分,剩下的錢怎麼花?李樹新說:『我們有個宏偉的計劃,雖然「十一五」規劃沒有要求建設通屯公路,但我們要利用這筆資金加快完成通屯公路的建設。這筆錢的花銷是在村民理事會的監督下,由村委會和村民理事會共同約束。』那麼有沒有村民沒出資呢?李樹新說,孫家屯的王鳳林老伴剛剛去世,兩個女兒還在上學,自己還有病,家庭非常貧困,村民大會上一致通過老王可以不出資。但是老王覺得不安心,在水泥路面敷設後,他主動拄個拐棍,當起了義務監督員,不准任何車輛、人畜上路面。這樣一來,其他村民更加無話可說了。
自己的路自己管好
『這是自己以後要天天走的公路,質量可不能馬虎。』采訪中,許多村民都表達了對農村公路質量的關心。
依靠農民自己的力量管理公路。為此依安縣、龍江縣均聘請有資質的監理公司與農民監督員相結合的方式,對工程進行監理。監理公司成立中心試驗室,並每個鄉鎮派一名專業監理人員重點負責主要部位質量控制、試化驗等工作,保證工程質量。農民監督員負責對幾何尺寸、附屬工程等進行監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賓縣農村公路建設指揮部的工程師張聰告訴記者,為保證農村公路的質量,該縣不僅成立了農村公路建設辦公室,購買了試驗檢測設備,配備了專用車輛,而且還培訓了很多村民,教他們怎樣去給公路質量把關,鄉鎮和村屯自發地形成了兩支監督隊伍。
村民們說的話在施工方是非常有分量的。張聰說:『在拌料場,就有很多上了年紀的村民坐在那兒看著,不是不懂技術嗎,但是監理人員教過,一鍋料要配多少袋水泥,他就在那兒看著,少一袋都不行。水泥路面敷設後,村民們按照監理人員教的,拿個紮槍,在18公分那兒畫個記號,找一地方往下一紮,夠標准通過,不到18公分,村民就會找施工方了,這地方不夠標准,再鋪。』
說起這些監督員,施工方真是有些哭笑不得。這些監督員太嚴厲了,一次某標段施工商拉回來一車小標號水泥堆放在料場裡,被村民發現了,馬上質問標號不夠不能使,施工方解釋說這是用來做路肩的。但是,村民不信:『我晚上回家了,你還不偷著用啊?』於是轉身回村找來了二三十人,把這些小標號水泥全給扔到了河裡。
我的路我做主,由於農民的積極參與和支持,黑龍江省農村公路建設出現了多快好省的建設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