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6日電 金秋時節,一條條魚兒躍出泰來縣的江河,一只只河蟹爬向外埠。一網網肥美的魚蟹,盛滿了漁民的喜悅。
泰來,境內一江五河縱橫交錯,374個泡沼星羅棋布。水域資源總面積40萬畝,其中可利用養魚面積29.43萬畝,盛產鯉、草、鰱、『三花五羅』等水產品,享有『魚米之鄉』美譽。
泰來漁業生產,在齊齊哈爾市地區處於『領跑』位置。然而,一九九八年一場大洪水,使全縣漁業受到重創。2003年底,全縣大部分水域乾涸,能養魚的水面不足9萬畝,漁業生產『一夜間』倒退了二十年。
昔日熱鬧的水面,變成了『死海』。
『魚米之鄉』,魚在哪兒?
引活水修池塘建設新漁村
2003年,泰來吼出了『2004~2006三年間恢復漁業生產』的響亮號子。
縣水產總站的乾部職工『全站總動員』,深入到養魚戶家中,走遍大大小小的水域,摸准了情況,掌握了第一手材料。
缺水,是一方面。思想,佔主要。
連年的乾旱,漁民喪失了信心,『有水,也不養魚了』。
『魚米之鄉』,無魚怎行?
泰來為養自己的『大魚』,從新漁村建設入手。『科教興漁』戰略新鮮『出爐』。
隨著天氣的轉暖,一場激發養魚戶養殖熱情的『暗戰』也逐漸昇溫。
縣水產部門加大培訓覆蓋面,對養魚戶和養魚人員進行全范圍培訓。技術人員送科技到村屯,到家入戶,甚至到魚窩棚,面對面與養魚戶進行交流,傳授技術知識,為他們吃下一顆顆『定心丸』。
引活水、修池塘、購魚苗,群眾的觀念變了,『俺們養魚了!』目前,全縣發展養魚場戶295個。
多變的市場,使得『特色』成為增加競爭力的重要『砝碼』。泰來縣在品種選擇上更趨於市場化,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兩年來,全縣名特優水產品養殖面積發展到11.5萬畝,佔總養殖面積三分之二。
江橋鎮臨江村養魚戶杜長山,60畝魚池裡鰲花、黃顙、?魚、懷頭、細鱗斜頜?、花?、武昌魚、鱖魚等十幾種名特優魚類雲集於此,簡直就是魚類的『高端峰會』。
精明的養魚人把漁業生產與餐飲服務、休閑游釣、畜禽飼養等連接起來。資源的深度開發、綜合利用讓漁民走上一條『金光大道』。
泰來鎮街基開發區趙宏程創辦『農家樂』,他把自家的65畝水面全部開發成垂釣池,同時為客人提供小笨雞、燉活魚和自釀小燒酒等鄉村風味飲食,一時游人如織,收入滾滾而來。
『科教興漁』建無公害水產基地
為實施『科教興漁』戰略,每年,縣裡都要組織水產技術骨乾力量對重點養魚戶開展了魚類冰下越冬狀況監測活動,免費為魚類越冬水面測氧,提高了魚類越冬成活率,保障了養魚戶的利益。
水產總站的技術人員深入到基層,送信息、送觀念、送技術,為養魚戶降成本,減損失。今年開春以來,為養殖戶聯系、購買、調運春片魚種30萬斤,夏花280萬尾,全過程參與指導,無償服務。今年全縣共核發燃油補貼資金27.1萬元,受惠人員259人。
漁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提高,成為漁業生產的『增速器』。養魚戶在放苗前,到技術部門諮詢探討如何確立養殖品種、投放數量、養殖方式等問題,過去盲目性生產現象有了改觀。大興鎮依布氣村養魚戶史忠林,為了使自己的魚池發揮更好的效益,春起采集水樣,送到嫩江研究所檢測分析,讓專家幫助確定適宜的養殖品種和放養模式。
扶上馬送一程。現場辦公為漁民辦理核發、補發養殖使用證和捕撈許可證,目前,已辦理核發養殖使用證261本,有證養殖水域面積22.35萬畝,並為6家養殖戶核發了苗種生產許可證,保護了漁民的利益,保證了漁業生產的穩定健康發展。
盯著大氣候,立足本地小氣候,泰來縣培育專業養殖村屯、養蟹村屯、養蟹帶和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
『八一』運河沿岸集中相連了多個大中水域,面積10萬多畝,成為河蟹養殖帶和無公害水產品生產重要基地。寧姜鄉沿江村、平洋鎮永發和東勝稻田養魚村等多個漁業村屯和養殖基地、養殖帶及小區,構成了泰來縣獨有的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生產特點和產業化布局。
勝利鄉水面頗多,他們綜合開發利用。水下養魚,水上養鴨,形成良性循環。A級綠色食品半拉山牌鴨蛋成為市場上最大的『賣點』。
綠色水產品是搶佔市場的一張『王牌』。平洋鎮永發村的稻田養魚戶,用『笨法兒』,在一塊稻田裡,既生產有機水稻,又生產無公害水產品,優米名魚如『一鍋廚』熱乎乎地端上來。
目前,全縣無公害水產品養殖面積達到12.5萬畝,佔總養魚面積的74%。
優化產業結構河蟹『橫行』泰來
優化水產養殖結構,發展高附加值品種,促進漁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河蟹順勢『爬』進泰來。
河蟹在泰來『橫行』四年來,成功敲開了沈陽、盤錦、哈爾濱、大慶等地市場大門,為養殖戶帶來巨額利潤。
河蟹的養殖水域類型由單一的大中水面,擴展到池塘、河溝等小水面及稻田。目前,全縣總放養面積91400畝,佔養魚面積的54.1%,已橕起漁業的半壁江山。泰來鎮泰湖漁場自籌資金20餘萬元發展河蟹養殖,開創了自主經營、獨立投資養殖的先河。
今年春天。湯池鎮烏諾村18戶農民集資20萬元,自發地組成『河蟹養殖聯合體』,大家『抱成團』闖市場。目前,連本帶利,掙個盆滿缽滿。
專業養蟹村屯與河蟹養殖帶漸形成。烏諾村有水的地方就有蟹苗,全村大大小小11個泡沼,都被人『號下了』。小河蟹挑起村經濟的『大梁』,亦成農民增收致富的首選。
外地客商看中了泰來漁業的『肥水』。哈爾濱客商承包了寧姜鄉『五九』水庫,為恢復漁業生產能力,投資21萬元,修建了長達5公裡的引水乾線。從今年起將陸續投資300萬元,興建集養魚、旅游、垂釣等項目於一體的多功能休閑度假綜合開發區。
多樣化的養殖和多元化的投資,為水產業持續發展打造了巨大的『引擎』。
去年,在全縣養魚總面積已恢復到14.5萬畝,漁業生產總值實現2647萬元的基礎上,2006年,全縣養魚總面積達到了16.89萬畝,漁業生產總值預計實現3500萬元。
人們相信,過不了多久,一個恢復原有『魚米之鄉』風貌的泰來,將躍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