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搜 索
『三大動力』驅動中國
2006-10-24 05:54:27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4日電 題:『三大動力』驅動中國

  『如果你要看中國大型發電設備制造的大基地,那麼你就來哈爾濱的「三大動力」走走!』這絕不是一句空話。

  20世紀的前50年,中國僅擁有185萬千瓦發電設備,而且都是從國外購進的小型發電設備,而2005年一年,『三大動力』主導產品年產量就突破2000萬千瓦。

  半個多世紀以來,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生產的發電設備裝機容量,已佔全國總裝機容量的1/3以上,其中水電裝機容量佔1/2以上。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三大動力』照亮了新中國工業前進的路程。

  1951年6月,哈爾濱電機廠率先投入建設。住在破廟和工棚裡,以振興新中國電器工業為己任的中國工人,揮汗如雨,艱苦創業,為東北電器工業基地的建設培下了第一鍬土。之後,哈爾濱鍋爐廠和哈爾濱汽輪機廠陸續在其周圍的荒野上崛起。『三大動力』的建設,被列入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156個重點工程之中。

  創下無數『中國第一』

  追尋『三大動力』在中國電器工業發展史上創下的無數個『第一』,我們可以感到新中國工業跳動的脈搏:

  ——1953年,哈爾濱電機廠制造出中國第一臺1萬千瓦水輪發電機,安裝在北京官廳水庫,向首都供電。

  ——1954年,哈爾濱電機廠生產水電設備的大型廠房建成投產,成為中國生產大型水電設備的第一家骨乾企業。

  ——20世紀60年代初,哈爾濱基地的科技人員開始擺脫前蘇聯技術的禁錮,雲峰電站1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劉家峽電站22.5萬千瓦水輪機組及10萬千瓦火電機組等產品的研制,是中國大型發電設備走向自主設計的代表。由哈爾濱『三大動力』制造的20萬千瓦火電機組,迄今仍是我國火電站的主力。

  ——80年代,由哈爾濱電機廠為葛洲壩研制生產的13臺1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安裝後均一次啟動成功,機組全部超額發電,年運行高達8600小時,這在世界上也不多見。

  ——哈爾濱鍋爐廠自行設計制造了我國第一臺75噸/時鍋爐,開始了我國電站鍋爐設計制造向大容量、高參數、大型化發展的歷程。

  ——哈爾濱汽輪機廠制造了我國首臺2.5萬千瓦高壓冷凝式汽輪機,結束了我國不能制造大型高壓汽輪機的歷史。

  鼎力相助三峽工程

  『七五』期間,『三大動力』作為國家最大的發電設備生產基地,用4年時間完成了5年的技術改造任務。他們從美國引進鍋爐、電機、汽輪機生產新技術,制造了我國第一臺60萬千瓦火電機組,並加快國產化步伐。引進技術的60萬千瓦機組經過優化設計和研制,國產化率均達到90%以上。

  為適應企業規模發展的需要,1987年,以哈爾濱鍋爐廠、電機廠、汽輪機廠等企業為緊密層的哈爾濱電站設備成套集團公司成立,並於1991正式改制為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哈電集團進行了股份制改造,發起組建了由哈爾濱鍋爐、汽輪機、電機和電站工程等4個有限責任公司組成的哈爾濱動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並在香港H股上市,成為東北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大型國有企業。

  三峽工程舉世矚目。經過『七五』、『八五』技術改造具備了更強實力的哈電集團,與國外企業分包了三峽左岸工程的8臺大型水電機組的27.63%的份額,並重點根據三峽機組需要實施了『九五』技改。2004年,三峽右岸電站的12臺機組中,哈電集團獨攬4臺的供貨合同,成為三峽電站機組制造的大贏家。

  經過50餘年的發展,『三大動力』已累計生產發電設備10萬多兆瓦,由他們生產的發電設備已裝備了國內所有省區300多座水電站和火電廠,出口供應了加拿大、美國、巴基斯坦、越南等30多個海外電站,成為國內最大的發電設備出口及電站工程總承包企業。

責任編輯: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