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4日電 又一個供暖季開始了。
每到冬季將臨,集中供熱似乎都成了無法逾越的一大社會難題,尤其在我們這塊黑土地上,更是如此。然而,在集中供熱的一片議論熱浪之外,只要留心觀察,有別於傳統室內供暖方式的新思路、新產品其實一直在潛滋暗長,『電熱膜』作為室內地熱采暖方式的一支新『正規軍』,正在崛起。
然而,像所有的新生事物在其萌芽和初始期必然遭遇成長的艱難一樣,這項高新技術也在經歷著一波三折,但是曙光已然乍現。近兩年來,電熱膜行業的國內領軍企業黑龍江中惠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其供暖產品已行銷國內16個省、市、自治區,38個地級市,並遠銷英國、德國、韓國、俄羅斯、新西蘭等地,中惠成為全球最大的電熱膜產品制造商。
坐落在哈爾濱市平房開發區的中惠,是哈大齊工業走廊最南端的一家重要企業,在目前國內電熱膜生產領域,以年產1.4億片具有高科技含量電熱膜產品的生產能力,獨佔國內同類產品生產企業鰲頭。然而喜中有懮,人們對電熱膜這種新產品知之不多,特別在省內,眼下遭遇了推廣之困。該公司董事長尹會淶期待著城市管理者、房地產開發商、終端用戶觀念的更新。
海外之行初識新的供暖方式
1999年隆冬,尹會淶去德國巴伐利亞州旅行,感覺那裡的飯店溫暖如春,環視室內卻無暖氣設備,一打聽纔知道人家室內頂棚安裝了電熱膜,可以設定溫度。他進而了解到發達的歐美國家早在30多年前全面使用電熱膜取暖。這種供暖系統不產生廢氣,免去了供暖企業服務,用戶有完全的供暖自主權。隨著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提高,在日常生活的某些領域,西方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一種激動、興奮的情緒彌漫了尹會淶的內心,他認為其中蘊含著巨大商機,打定主意回國開發生產電熱膜。
認准生產電熱膜地熱供暖產品這條道,尹會淶於1999年果斷把此前多年生產建材、開發房地產積累的巨額資金,投入到電熱膜研發活動中,至今已累計投資數千萬元。電熱膜地熱供暖產品的研發並非一帆風順。尹會淶投資研發電熱膜的想法,一開始遭到眾親友一致反對。他們認為風險太大,未來銷售市場難以預測,而尹會淶一直堅持自己的選擇。
在研發初始階段,試制的電熱膜,工作狀態一直不穩定,難以投入工業品生產。研發一時陷入困境,合作伙伴一籌莫展。這使尹會淶將目光投向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專家、學者們。2001年中惠公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同進行的建築用電熱膜開發研究,終於取得科技成果,並於次年獲省科技廳和省建設廳頒發的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證書。
截至2006年上半年,中惠公司已向國家專利局申請專利技術21項,其中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外觀設計專利10項。其中3項實用新型專利和10項外觀設計專利已獲授權。
2004年3月中惠的低溫輻射電熱膜地熱供暖系統被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批准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
2005年中惠又有重大科技創新,一種絕緣、防水的自限性低溫地熱電熱膜問世,並投入生產,很快投放市場。該產品預計使用壽命可達50年,它安裝在室內水泥地面中,熱傳導方向有別於傳統電熱膜棚膜,它由封閉在水泥地面下的地膜產生熱量,向上傳導,很適合國內百姓的取暖習慣。
電熱膜是否環保節能
根據有關人士提供的線索,記者近日采訪了蘭西縣城蘭電新村小區物業管理公司負責人:
該小區數棟住宅樓於2003年安裝使用了中惠公司生產的電熱膜。蘭電新村小區物業管理公司負責人李德欣介紹,該小區一套使用面積80平方米的住宅,住戶平均每年取暖電費支出1000多元。該小區二樓的一居民說,她家使用面積80平方米,上一個供暖季的取暖電費僅為450元。取暖費收繳難,供熱難計量,燃煤污染重等問題,一直是困擾傳統供熱的老大難。然而,這一現象卻在蘭西縣的蘭電新村銷聲匿跡。他們既沒有采用繁瑣的單戶供暖線路改造,又沒有采取更為嚴格的收費措施,而是將傳統供暖方式徹底變革———不是用鍋爐、水暖或氣暖,而是在建房時采用了最新研發成功的電熱膜采暖技術,不但節省了大量煤炭資源、減少了污染,更完全剔除了供暖費的概念。
蘭電新村的居民算了筆賬:按照蘭西縣水暖取暖收費每平方米24.2元來計算,住宅面積80平方米的房屋需交納取暖費1936元。在采用電熱膜供暖後,一個采暖季(當地為180天)的費用也不過千元。
目前,由於煤炭價格已上漲到每噸415元,致使哈爾濱市現行熱價中包含的每平方米燃料費超出標准近9元,給供熱企業帶來了嚴重負擔,使其收支難以平衡。而且隨著能源價格的進一步上漲,必將使供熱價格繼續上調。因此,僅上調采暖價格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今年供暖開栓之際,哈爾濱熱費收繳不足一成,歷年陳欠熱費達17億元,近七成報廢鍋爐無錢更新。從能源消耗的角度看,哈爾濱市每年在供熱方面消耗煤炭近400萬噸。巨大的能源消耗不僅不符合資源結構調整方向,而且還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電熱膜地熱采暖技術之所以能夠向傳統供暖方式發出挑戰,憑借的是其節約資源、省地省錢、綠色環保、采暖費用不拖欠等優勢。
從能耗角度看,不論是大型集中供熱還是小區鍋爐供熱,均采用水暖方式。這樣要將燒熱的水通過泵及大量的供水管線輸送到戶後,其能源消耗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煤炭資源,二是在傳輸過程中損失了大量熱能,三是水泵工作消耗大量電力,四是水熱供暖會消耗大量的水。以哈爾濱為例,在整個供暖期內需要補充1600萬噸水,取暖期結束後的排水量更是一個巨大的數字。而電熱膜采暖則將采暖設備化整為零,既不存在傳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又不存在燃煤需求,相比之下優勢明顯。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上看,由於煤炭屬於不可再生資源,並且在燃燒過程中產生大量污染,而電熱膜采暖采用的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加之本身材料也屬於環保產品,其優勢不言而喻。由於電費是分戶獨立計量、事先買電,居民的節約用電意識大大加強,有的地方夜間電價較白天便宜,這於國於民都有利。
就目前情況看來,電熱膜地熱采暖技術擁有諸多優勢,並開始在我國逐漸推廣。但其所面臨的困難仍然不容忽視。在我國現行采暖體制下,在新建房地產項目中推廣電熱膜技術是可行的。記者認為,對於這個技術的推廣,政府相關部門在對新型節能技術進行肯定的同時,還需要予以指導,因地制宜地發展最適合可持續發展的節能采暖方式。
真正實現『熱是商品』的絕佳途徑
哈爾濱商業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董叢文認為,目前我國北方城鎮集中供熱方式,存在著收費難、冷熱不均、設施管線長、熱傳遞過程中浪費嚴重等現象;『熱』是一種商品,而群眾期待的供需方交易的公平、公正難以真正實現。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希望尋找一種傳統集中供熱的替代途徑。自電熱膜地熱供暖系統在國內使用以來,關於它是否節能環保,莫衷一是。董教授的觀點是,其原因比較復雜,主要在於有些廠家的電熱膜產品技術不成熟,應用條件不配套,牆體、門窗不節能,這些因素給電熱膜供暖系統產品的聲譽帶來了消極影響。隨著國家節能建材強制標准的大力推行,預示著取暖方式多元化時代到來。
董教授說,國內建築使用電熱膜地熱供暖系統多年來,一直沒有有關電熱膜供暖系統使用成本及應用價值的、具有官方權威性的調查報告。董教授建議地方政府應對電熱膜地熱供暖系統生產企業進行扶持,同時確定示范區進行推廣試驗,作出客觀、公正、科學的調查報告,真正給電熱膜地熱供暖系統產品『一個說法』。
哈爾濱工業大學一位供暖工程專家解釋說,東北住宅使用電熱膜取暖應有三個先決條件,一是建築物要達到國家規定的能耗標准,應配有三層玻璃的節能塑鋼窗,外牆厚度要達到30厘米,牆體外層應加10厘米厚的保溫苯板;二是整個單元樓要達到一定的住戶率,從而降低單戶熱量耗散;三是白天無人在家時應將電熱膜控溫器調至攝氏5度,從而達到自主節能省電的目的。
位於松北區的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有四棟新建宿捨樓,今年安裝了中惠公司的供暖系統。這引起哈爾濱工業大學供暖專家很大興趣。他們認為,電熱膜地熱供暖系統在公用建築裡有推廣價值。學校通常有一個半月的寒假,如采用鍋爐供暖方式,即使樓內無人居住也不能停止向供暖鍋爐裡添加燃料,以維持水暖系統的水循環。而采用電熱膜取暖就不同了,可以不花一分錢。
如今的尹會淶四處奔走,反復告訴人們推廣電熱膜可以改善整個城市供暖季的空氣質量,住宅用戶自主采暖,還可免去供暖企業服務,這對於減少城市管理成本,實在意義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