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山添綠 城變美 民增收 伊春林權改革促進和諧發展
2006-10-27 09:12:2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敬澤 張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7日電 10月的小興安嶺,寒氣逼人。但在伊春這片土地上,卻湧動著一股『生態優勢、產業發達、生活富裕、環境友好、社會文明』的和諧新林區建設熱流。

  林權改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胡忠權,是伊春市烏馬河林業局職工。今年4月29日,讓他終生難忘。在伊春國有林區林權改革現場會上,他一次承包經營了11.5公頃林地,成了大山主人。他說:『過去,我們靠砍林子生活,結果越砍越窮。現在,林子是自己的了,再過15年,我這片林子,至少增值115萬元,這不但為國家培育了一片青山,也為自己建起一座綠色銀行!』

  一項改革,化解了發展與保護這對矛盾,使人與自然,得以和諧發展。

  而前些年的伊春,則因長期過量采伐,深陷困境:可采資源幾近枯竭,產業單一使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限制,導致社會事業欠賬多,再就業壓力沈重,職工收入低。

  『決不能讓曾吃過大苦、做過大貢獻的林區職工,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落下!』這成了伊春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奮斗目標。他們從解決資源性、體制性、結構性、社會性矛盾入手,開展了一系列改革。

  嚴管資源,停伐紅松,伊春開始了嚴格的資源保護戰。由於長期過量采伐,到2003年,伊春的天然紅松林,已由開發初的100萬公頃,銳減到不足5萬公頃。2004年9月1日,伊春發布政府一號令,全面停伐天然紅松林,這使伊春財政每年減少收入約1.6億元。同時,伊春又以從未有過的力度『嚴管林』,2003年以來,對破壞森林資源的900多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和刑事責任追究。

  加速生態功能區的建設,目前為止,全市已建立起19處、總面積為56萬公頃的自然生態保護區,其中國家級2處,省部級12處。

  目前,伊春的有林地面積已由2003年前的302萬公頃,增加到309萬公頃,活立木蓄積,也由2.05億立方米,增加到2.1億立方米,森林覆被率提高了1.9個百分點,實現了森林資源年均淨增500萬立方米的良性消長循環。

  為根本解決人與自然不能協調發展的問題,伊春經長時間努力,終獲國務院批准,成為國有林區統一的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和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今年4月29日,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在伊春正式啟動,伊春拿出5個林業局15個林場(所)中的8萬公頃國有林地試點,將林地的經營權、林木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交給職工。截至今年8月末,全市已簽訂林地承包和林木流轉合同1636份,面積16525公頃,承包後完成造林5000公頃,退耕還林500公頃。

  實施富民工程突出改善民生

  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伊春一手抓所有制結構調整,發展非國有經濟;一手抓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壯大木材精深加工、森林生態旅游、綠色食品、生態畜牧、北藥、冶金礦山、建材化工、綠色能源八大接續和替代產業。今年上半年,伊春非國有經濟實現增加值40.1億元,同比增長13.6%;接續替代產業實現增加值16.1億元,同比增長16.9%,對GDP的貢獻率為46.6%,拉動經濟增長4.8個百分點,使伊春走出獨木支橕困局,踏上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雙贏道路。

  伊春一方面以區(局)為單位,以林場(所)為基地,以職工家庭為單位,在全市開展了職工自營經濟百場萬戶昇級競賽活動。目前,全市從事職工自營經濟人員達32.4萬人,從業戶14.6萬戶,佔全市職工家庭總數的一半以上,人均年收入超過4000元。另一方面,他們通過就業技能培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社會就業,3年來,共實現就業15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2.2萬個;在經濟十分困難情況下,實現離退休職工養老保險、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失業救濟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時足額發放;通過三輪『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使全市黨員乾部與2萬貧、特困職工戶結成幫扶對子,啟動扶貧項目1萬多個,脫貧率達97%以上;極力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諧因素,投入資金加強信訪網絡系統建設,今年伊春再次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達標優秀城市,並有8個縣、區,進入『平安縣區』行列,達標面上昇到94.1%,位居全省之首。

  伊春相繼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區等。去年,在首屆全球環境論壇上,伊春又被聯合國授予『城市森林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范例——綠色伊春』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孫嵐